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人工生殖擴大補助自2021年7月上路至今即將屆滿兩年,然台灣生殖醫學會與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透過大數據平台統計,一年有高達34,000筆生殖醫學/不孕症的網路討論中,除基本的療程討論,高達1/4竟然與老公有關,其中有近6成為對老公的不同步抱怨,包含檢查不主動、療程不積極、以及想提前結束療程等,都是不利於求子的障礙。
備孕女性身心壓力大 近6成對另一半存在負面情緒
分析34,000筆網路大數據資料發現,與另一半相關的討論中,以常見的壓力、哭泣、不開心等關鍵字進行交叉比對,有近6成內容屬於負面情緒。生殖醫學會理事長陳美州醫師引述一份台灣研究指出,夫妻開始備孕後若發現懷孕未如預期,接下來會經歷不孕症的覺察、行動、投入與解決期等四個階段。然而,該研究點出夫妻雙方在四個階段的「時間落差」與「溫度(/投入度)落差」,恐是拉長備孕夫妻求子時間的元凶:
拖延檢查與投入治療的時間落差,將浪費寶貴生殖力:該研究顯示,備孕中的女性較配偶提早發現不孕症(覺察期)與採取醫學行動(行動期),因此會提前安排醫學檢查。而男性則較常抱持順其自然態度,針對提前檢查一事較漠不關心。此外,備孕夫妻正式進入不孕治療後,女性也傾向願意持續治療,而男性會因為投入的時間與金錢等成本評估,與女性討論是否離開投入期(即治療)。
備孕夫妻的行動不一增加溫度落差,反拉長求子時間:不論備孕或治療不孕,女性都是主要的行動決策者。研究指出,女性傾向積極尋求備孕或醫學資訊、比較各種治療方式。男性通常是被動接受,或投入治療後態度不積極,其消極表現常引發女性的不滿情緒。情緒與壓力的影響,恐會導致懷孕結果不如預期。
「三差」恐浪費不可逆的生殖力,反增加求子時間與投入成本
兩性在備孕或不孕療程中的「時間」與「溫度」落差,陳美州醫師指出「知識」扮演了強化與推動負面循環的重要角色。陳美州表示,當女性早期投入、積極主動蒐集資訊時,相較被動消極的男性即產生了生殖知識上的不對等。黃貞瑜醫師也補充,過去很多錯誤的觀念,常加深男女雙方對生殖力的知識落差:
過度的生殖能力自信,不了解年齡的威脅:台灣第一份不孕症家庭調查顯示,30-34歲結婚的家庭第一次嘗試不孕治療的平均年齡為36.3歲。然女性在35歲後不管是生育能力或卵子儲備量都將開始急速下降,而男性的精子數量、活動力等也在34歲後開始減少,因此夫妻若越晚開始進行備孕計劃,懷孕成功率只會越來越低。
此外,隨著年齡上升,生殖醫學成功率也會受影響,以小於35歲時的治療成功率來說,還有高達起碼33%,但超過40歲僅剩一半,42歲後更低於8%。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黃貞瑜醫師提醒,無論自然懷孕或生殖醫學,精卵結合是重要第一步,若其中一方過晚意識到科學檢查的必要性,或在療程初期失敗後產生中斷治療的念頭,都將增加雙方的求子壓力。
不孕非女性專利,男女雙方比例各占半數:一份國際研究指出,所有不孕症病例中大約有40-50%與男性有關,與門診中統計的不孕比例相差不遠。在看診經驗中,仍常見男性對療程態度消極、不願配合檢查,或認為自己的任務僅在取精等被動表現。
國外一份針對全球男性精子數量調查顯示,從1973年到2018年,男性精子數量平均每年下降1.2%。此外,從2000年開始,精子數量下降速度加速到每年2.6%以上。隨著空氣污染、暴露在有害化學物質或過熱環境中,都有可能加劇男性生育能力下降。黃貞瑜醫師提醒,現今不孕問題男女已各占一半,因此無論備孕或生殖醫學,雙方一起檢查、一起治療是相當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