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太太因為容易緊張焦慮,時常感到身體痠痛、肌肉緊繃、睡不好、胸悶、喘不過氣、頭暈等症狀,長時間有在看自律神經失調門診,服用許多身心科藥物,加上胃酸多想吐吃制酸劑、關節痛吃消炎止痛藥,幾年下來,症狀依舊時好時壞。
周太太自述,1年前在一次全身健檢中,發現腎功能肌酸酐值(Cr)是1.0,腎絲球過濾率(GFR)是62.38,今年則變成了肌酸酐值是1.5,腎絲球過濾率是38.91,蛋白尿也變嚴重了;到腎臟科看診才發現,腎臟功能在1年內快速變差,目前為腎病變第3期,只能延緩惡化進入第5期。
周太太曾詢問醫師:「是不是因長期吃身心科藥物,加上胃藥制酸劑以及消炎止痛藥,才會讓腎臟受損?」腎臟科醫師指出,有可能是多重用藥之下,腎臟的血流受到影響,腎功能就會變差。
延伸閱讀:
腎炎易復發「這類型」最常見,3成恐淪尿毒症!中醫揭治療關鍵
多重用藥恐損傷腎功能
杏儒中醫診所院長中西醫師蔡易昌表示,一般像是抗生素,口服盤尼西林類(penicillins)、口服頭孢菌素類(cephalosporins)、四環素類(tetracyclines)、磺胺類(sulfonamides)和喹諾酮類(Quinolones)藥物,都可能引起間質性腎炎;還有像是鋰鹽、顯影劑、化療藥、免疫抑制劑、利尿劑、血管收縮劑等等,都會造成腎臟的傷害。
另外,像是長期使用含有普拿疼(acetaminophen)和阿斯匹靈(aspirin)複合型的止痛藥,會提高末期腎病變的比例,如果再加上咖啡因(caffeine)、可待因(codeine)或其他非類固醇抗發炎藥,比例上又會更嚴重。
還有一些藥物,是在使用上要針對病人的腎功能狀態來調整劑量,像是強力制酸劑、血清素藥物、抗憂鬱症藥物、抗精神病藥物等,因這些藥物有可能會使腎臟的血液灌流量降低,當腎血流下降時,腎功能就有可能會受到影響。所以,藥物仿單多會提醒有腎功能受損的患者,需降低使用劑量或不要使用。
延伸閱讀:
吃了日本買回的止痛藥,竟導致洗腎?藥師揭真相「這類人」要小心
氣虛血瘀阻腎臟血液循環
蔡易昌指出,像周太太一樣多重用藥的患者,一段時間後造成的腎臟損傷,中醫認為這是因為風邪、水濕、濕毒、濕熱之邪,入侵阻滯經脈,下傷及腎,腎失開闔,無法通調水道,進而影響全身。多重用藥之下,造成腎臟血液灌流量降低,是與氣血不通的氣虛血瘀證密切相關,這是各種「鬱」、「滯」造成的結果,氣鬱、寒鬱、毒鬱、痰鬱等等。
清朝醫家喻昌認為「瘀濁占據,水不趨而泛溢,無不至矣」,說明了水腫變化的由來,而中醫古籍《靈樞.刺節真邪》提到:「津液內溢,乃下留於睪,血道不通,日大不休,俛仰不便,趨翔不能。此病榮然有水。」說明了水遏血瘀,血滯水停,水血搏結的病機理論。
到了血瘀論述集大成的著名醫家王清任《醫林改錯.氣血合脈》說:「氣有虛實,血有虧瘀」,認為氣虛、虛寒、陰虧、邪毒等皆可導致氣血凝滯而成瘀,故對血瘀的治療,不可單純逐瘀,應審證求因,辨證施治。
慢性腎臟病的患者,臨床上容易被各種因素引起腎臟局部的血液循環障礙,例如腎小球硬化、血管病變、繫膜增生造成的腎臟毛細血管閉塞、腎血流受阻、腎小管硬化、腎小管萎縮等,都和中醫的氣虛血瘀的因虛致實變化有關,配合「氣有虛實,血有虧瘀」的個別調理。
腎病初期的鬱,多以實證為主,各種藥物作用下的代謝物、以及身體的各種代謝廢物,阻滯經脈而成;腎病後期的鬱,多以虛證為主,因為身體的機能變差了,因虛而致鬱,加上各種廢物,鬱上加鬱的結果,治療上更為艱難。
周太太原本是陰虛濕熱體質,隨各種藥物交互作用、以及腎氣逐漸虧虛之下,形成了陰陽兩虛、痰濕阻滯的體質,必須在清除濕熱阻滯的同時,兼顧腎氣及陰陽的調理,大約2個月後濕熱清除的差不多了,再將重心轉向專調腎氣。
中醫治療約4個月後,肌酸酐Cr由原本的1.5恢復到1.2,腎絲球過濾率GFR由原本的38.91恢復到50.34;又經過3個月後,肌酸酐Cr更進步到0.9,腎絲球過濾率GFR提升到70.16。
(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