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乳癌的治癒率高,以手術治療為主,而患者術後所經歷的不適症狀常造成情緒低落、焦慮緊張、精神萎靡等情緒。對此,中醫師表示,除西醫治療外常求助於輔助療法,中醫以「補氣養陰」為原則,依照患者體質、癌症分期、不同的治療階段配合相對應的中醫治療。
根據2020年的一份研究指出,46%接受乳腺癌手術的女性會出現持續性術後疼痛(≥3個月),且其中25%屬中度至重度持續性術後疼痛。疼痛之外,臨床上也常遇到因為關節僵硬、水腫不舒服的乳癌患者。
延伸閱讀:
喝豆漿、吃豆腐會得乳癌嗎?教你正確吃法「罹癌風險不增反降」
中西醫合併治療 減少乳癌死亡率?
此外,2021年發表在《癌症生存雜誌》(Journal of Cancer Survivorship)醫學期刊的研究中,分析台灣近7萬名乳癌患者合併中醫治療之死亡風險,研究結果顯示乳癌患者同時接受「中西醫合併治療」相較於僅選擇一項治療的患者具有較低的死亡風險及住院機率。
衛福部台南醫院中醫科醫師劉蕙瑜表示,乳癌患者在治療後需要複雜且持續性的護理,除西醫治療外常求助於輔助療法,中醫癌症以「固本培元、補氣養陰」為原則,在治療不適症狀的同時,仍須依照患者體質、癌症分期、不同的治療階段配合,才能達到最佳療效。對此,他也分享乳癌手術「3QA」,提供民眾參考。
延伸閱讀:
分娩後乳房腫脹、疼痛當心「乳腺炎」!中醫推「這些中藥」能舒緩
Q1:手術後傷口腫痛常常睡不著?
劉蕙瑜說明,乳癌手術後傷口局部瘀血、組織液、發炎物質推積,若合併患者免疫、代謝系統機能低下則易影響傷口復原,在中醫屬於「本虛標實、氣滯血瘀」的範疇。
根據2018年發表於《最新腫瘤學》(Current Oncology)醫學期刊的研究中顯示,黃耆、大黃、薑黃等中藥可有效減少乳癌術後滲出液並改善發炎症狀。中藥可加強身體代謝、增強免疫力,其中活血化瘀藥可促使患處生肌祛腐長肉、幫助傷口復原。
Q2:關節僵硬怎麼辦?
劉蕙瑜說明,為移除病灶組織,可能會影響周圍肌肉群(如胸大肌)與神經(如肋間臂神經),造成術側組織緊繃疼痛、關節活動受限,中醫認為術後影響患處筋脈使氣血凝滯、不通則痛。
根據2016年發表於《腫瘤護理論壇》(Oncology Nursing Forum)的研究中顯示,針灸可減輕乳癌術後的疼痛、噁心、焦慮等症狀。利用針灸可疏通經脈、活絡氣血,氣血通調則疼痛減輕。
Q3:水腫為什麼一直不消?
劉蕙瑜說明,當患側手術範圍大、放射治療劑量高,易影響淋巴組織使淋巴回流受阻,當淋巴液堆積在軟組織則造成水腫;若伴有慢性發炎、纖維化則會使組織僵硬緊繃,甚者壓迫神經造成刺痛酸麻等症狀,上述症狀在手術數月甚至數年後皆可能發生。
腫瘤轉移、壓迫、切除淋巴、放療等皆可能造成程度不等之患側水腫,長期會造成複雜且不可逆的慢性病理變化,建議患者術後及早配合治療。中醫認為手術及放療影響氣血脈絡、瘀血積滯、水濕內停,則為水腫。以下中藥、中醫療法能益氣溫陽、健脾利水、活血化瘀,達到緩解水腫的效果:
- 健脾利水:黃耆、黨參、茯苓、澤瀉
- 活血化瘀:桃仁、鬱金
- 平衡氣血:輔以針灸
綜上所述,乳癌術後患者經歷的傷口疼痛、術側側壁緊繃、關節疼痛麻木、淋巴水腫等不適症狀,除西醫常規治療及配合復健外,中醫針灸、中藥治療可有效預防及減輕術後的疼痛緊繃、幫助傷口復原。若疼痛合併焦慮恐慌、失眠等心理症狀,亦可透過中醫調理以緩和情緒,幫助患者順利完成療程,提升存活率及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