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戴貴立/屏東
檸檬銀行的存放檸檬的生鮮冷凍公司還是工廠?屏東縣長治、鹽埔交界,臨近台24公路,就有檸檬銀行。大概是取銀行存提的概念吧。
正如臍帶血銀行、精子銀行、還有最近開始風行的「時間銀行」。
蝦皮購物有無籽檸檬原汁網路不單服務,100%鮮榨果汁。屏東縣小農自產現榨百分百原果汁採收後經由清洗機清洗,榨汁後裝瓶並急速冷凍。 為確保風味及營養,建議解凍後盡速使用完畢每種果汁為PET瓶裝800cc±5% 建議保存方式:冷凍-18度C,保存期限,冷凍狀況下可以保存24個月。
銀行,英語稱為「Bank」,這個詞來源於義大利「Banca」,意思是「板凳、椅子」,銀行家最早也被稱為「坐在長板凳上的人」。
近代銀行產生於中世紀的義大利,由於威尼斯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成為當時的貿易中心。西方銀行1171年義大利成立威尼斯「國家借放所」,也稱為「威尼斯共和國公債經營所」,它是西方最早由國家經營的貸款取息機構。在此基礎上1580年成立了「里亞爾布市場銀行」,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銀行。
1587年,義大利政府將其更名為「威尼斯銀行」。 中世紀時,歐洲商業日漸興起,一些平民通過經商致富,成了有錢的商人。他們為了安全,都把錢—也就是黃金,存放在國王的金庫里。
查理一世那時實行「自由鑄幣」(Free coinage)制度,任何人都可以把金塊拿到鑄幣廠里,鑄造成金幣,所以鑄幣廠允許顧客存放黃金。但是很不幸,這些商人沒意識到,鑄幣廠是屬於國王的,如果國王想動用鑄幣廠里的黃金,根本無法阻止。
1638年,英國的國王是查理一世(Charles I),他同蘇格蘭貴族爆發了戰爭,為了籌措軍費,他就徵用了鑄幣廠里平民的黃金。 雖然,被徵用的黃金最終都還給了原來的主人,但是商人們感到,鑄幣廠不再安全了。於是,他們把錢存到了金匠(Goldsmith)那裡。
金匠就為存錢的人開立了憑證,以後拿著這張憑證,就可以取出黃金。 很快地,商人們就發現了,需要用錢的時候,根本不需要取出黃金,只要把黃金憑證交給對方就可以了。 後來,金匠恍然大悟,原來自己開立的憑證,居然具有貨幣的效力!
他們抵抗不了誘惑,就開始開立「假憑證」。但是神奇的是,只要所有客戶不是同一天來取黃金,「假憑證」就等同於「真憑證」。這就是現代銀行中「準備金制度」的起源,也是「貨幣創造」機制的起源。
銀行體系可以將信用貨幣的數量放大,實物貨幣就做不到這一點。公元前2000年的巴比倫寺廟、公元前500年的希臘寺廟,都已經有了經營保管金銀、收付利息、發放貸款的機構。
在漢語「銀行」一詞當中,「銀」往往代表的就是銀錢,而「行」則是對大商業機構的稱謂。把辦理與銀錢有關的大金融機構稱為銀行,在中國最早見於太平天國洪仁玕所著的《資政新篇》。
中國古代的金融業起源於原始社會末期,最初的借款對象是實物,貨幣出現後,貨幣借貸越來越普遍。公元前256年以前,我國西周時期出現了由官府經營的辦理賒貸業務的高利貸機構,《周禮》稱之為「泉府」,專門掌管財政稅收、商業貿易、鑄幣、物價穩定、借貸收息等事務。
秦漢時還出現了專門放債取利的人,稱「子錢家」。有些子錢家資本相當雄厚,甚至政府有時為籌措軍費也要向他們借款。
到了南北朝的南齊,出現了以收取實物作抵押進行放款的機構「質庫」,即後來的當鋪,當時由寺院經營(波新聞曾專題介紹古代典當業),至唐代改由貴族壟斷,宋代又出現了民營質庫。
在中國最早的金融市場—唐代京城長安的西市,出現了收受存款、保管財物的櫃坊、寄附鋪,以及兼營兌換以及生金銀(尚未形成器飾的金銀)買賣的金銀店。
明朝中葉就形成了具有銀行性質的錢莊,到清代又出現了票號。
第一次使用銀行名稱的國內銀行是「中國通商銀行」,成立於1897年5月27日,最早的國家銀行是1905年創辦的「戶部銀行」,後稱「大清銀行」,1911年辛亥革命後,大清銀行改組為「中國銀行」,一直沿用至今。
中華民國時代的中央銀行(以下簡稱央行)於民國50年7月1日在台復業、隸屬總統府,借用台北市寶慶路台灣銀行的辦公場所;民國68年7月4日,央行正式搬遷至羅斯福路一段2號現址;同年10月26日,立法院三讀通過「中央銀行法」修正案,央行由總統府改隸屬行政院,11月8日總統令發布後正式生效。
時至今日,央行改制已經有41年的歷史。
臺灣銀行的前身「株式會社臺灣銀行」創立於西元1899年,扮演著日據時期的中央銀行角色,發行通貨並融通產業資金。民國三十五年五月二十日改組成立為今日的「臺灣銀行」,為臺灣光復後政府設立的第一家銀行。
成立之初由財政部簽奉行政院核准,委由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財政處代為管理,自民國八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起,政府為提高行政效率,縮減組織層級,將本行收歸國營,由財政部依國營金融機構相關規定管理。
看到「台灣檸檬銀行」,不要以為是台灣銀行子公司,金控業不會收農產品的,完全只是借用「銀行」之名,喜歡冠「台灣」之號而已。外界紛紛擾擾,名不正言不順的人、事、地、物,又何止「酸酸的檸檬」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