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劉己玄/高雄
位於高雄市內門區偏遠山區東埔里望寮,有一間人煙罕至的「太祖廟」,主祀平埔族神明「太祖元帥」,經「波新聞」獨家報導、深入田野調查,初步證實,係屏東縣高樹鄉應天府主祀神明「鎮南大將軍」(將軍爺),生前受清廷冊封五品官銜時的隨身平埔族陳姓副將,在此受到信眾朝拜已超過百年。
「鎮南大將軍」生前名諱潘先英將軍。從清道光13年任屯外委,因功受賞藍翎,後來升遷屯把總,道光22年(1842年)升遷屯千總,道光29年受封五品官。
清領時期台灣番屯制度,當時設有一位北路屯千總及一位南路屯千總,潘先英將軍擔任南路屯千總,執行工作有關屯番撫番、出兵對抗生番,以保護熟番平埔族及漢人,以及出兵平定閩粵械鬥事件等,初期以赤山為中心設立官署,勢力範圍北自高雄甲仙,南至恒春(琅嶠)之沿山一帶分派駐守。後來駐有一百二十騎兵,及屯兵管轄範圍延伸到臺南、嘉義以南至東部後山台東一帶。
先英將軍擔任南路屯千總,四位平埔族副將陳進、陳龍、陳何、陳陣,隨將軍南征北討,立下不少汗馬功勞。
將軍羽化成神佛,供奉在應天府,是正港道地的「台灣神明」,被視為「傳奇英雄」。
根據內門區前鄉長龔文雄任內編撰《內門鄉誌》記載「隘寮」,指出清末年間,有名「百督府」紮營在此西側山麓,負責地方治安,今石坑村皆其管轄,後因護送租糧往台南府,路經木柵山頭,遭土匪埋伏攻擊,致百餘名兵卒皆葬身於此,無一倖免,後人因追念其有功鄉里,故稱隘寮。
至於「望寮」,鄉誌指出,清時馬來人網族居住此地時,於其居住的山頂上築一高檯為瞭望台,台灣光復後稱為望寮。
根據「鎮南大將軍」潘先英將軍直系後人,也是應天府主事太一宗潘雲山 道長(雲禎子)所說,「望寮太祖廟」後方確實是一大片墓區,符合上述文中所寫的安葬位置。
潘雲山 道長說,「太祖元帥」是潘將軍的部將,很有可能就是這位「百督府」,因為「百督」有可能是「把總」。
高雄師範大學台灣文學碩士、地方文史學者劉自仁指出,文中年代講是「清末」,符合潘將軍及其部將當時執行有關屯番撫番年代。
劉自仁指出,「內門鄉誌」記載的,雖然說「百督府」紮營在「隘寮」,但其實就在「望寮」旁邊,兩者之間就是營區和瞭望台的差別而已!
又據「望寮太祖廟」爐主稱,該廟供奉「太祖元帥」,是太祖廟隔鄰的楊姓人家攜帶主靈來此祭祀,已超過百年,原來在廟後方的龍眼樹下,之後「太祖元帥」顯靈發威,信眾乃集資興建目前的「太祖廟」,雕塑金身,香火得以延續至今。
「望寮太祖廟」廟內右側,鑲有一塊刻石,沒有記載「太祖元帥」在世名諱及來由,只記載元帥勸世善文,全文如後:
「高雄縣內門鄉東埔村望寮,太祖元帥千秋,並望凡人知識,有求必應,道臻善靈,顯赫濟眾生,陳記作惡必滅,作惡不滅,祖先餘德,德盡必滅,為善必昌,為善不昌,祖德餘殃,殃盡必昌,善哉,善哉。」
「望寮太祖廟」興建於癸亥年(民國72年)葭月(農曆11月)。
據了解,內門是平埔族的主要居住地,境內有為數不少的大小公廨,但大多被荒草淹沒或是已經漢化,不再保有原貌。
「望寮太祖廟」主祀太祖元帥、婆婆(元帥夫人)、福德正神(土地公)三尊神明,信眾供奉:高粱酒、檳榔、香菸、保力達B、紅標純米酒,是平埔族供奉主靈的必備品。
相當特殊的是:在紅標純米酒前面,放置一瓶有婦女人頭像的米酒,據爐主稱,這瓶酒具有無邊「神力」,據說,曾有附近豬農的豬隻得瘟疫,豬農向元帥「求」得米酒後,灑放幾滴在飼料中讓豬隻食用後,豬隻竟平安痊癒,讓信眾更加深信太祖元帥「法力無邊」。
潘先英將軍二房直系後人潘雲山 道長,決定擇期造訪「望寮太祖廟」,讓「鎮南大將軍」與昔日舊屬部將,在時隔180幾年後有機會「重逢」,而高樹鄉「應天府」與內門區「望寮太祖廟」的互動,預料將更為緊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