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陳金聲/高雄
高雄市鼓山內惟青雲宮 (俗稱內惟老祖廟),規模雖然不算非常的宏偉,但卻牽連一段台灣最早遷村案的文史,廟前置奉的一枚老石臼,是台灣廟宇少見,這枚老石臼的故事,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
這枚老石臼,材質不是大理石,也不是青斗石,更不是花崗岩,重約200公斤,青雲宮副主委兼總幹事林福祥說它是珊瑚礁石灰岩體的「咾咕石」。
石臼並不是採直立狀豎立在刻有碑文的基座,而是傾置,臼口面西。很多人看不懂這其中的緣故,甚至還有一些來訪的友宮信眾誤以為石臼是香爐,百思不解的問廟方人員,傾置的香爐如何插香啊?
青雲宮的主委黃永斌說,這枚石臼是青雲宮重要的鎮廟文物,臼口向西,是因為它來自廟西方向的桃子園,意在教化世代子民不能忘本。
內惟青雲宮於民國28年日據時間從現在左營軍區內的桃子園遷離的,88年及99年兩度重返桃子園尋根謁祖。民國99年間第二度謁祖時,信徒謝金印發現海墘堤岸崁駐這枚石臼。
謝金印從事石磨攪肉機具業,對石材甚有研究,他認為這枚石臼歷經文明洗禮、耐過風霜歲月、驚濤駭浪淬煉、始終屹立不搖,象徵並傳承桃子園子民刻骨耐勞、樂觀奮鬥的精神,頗有收藏價值,於是向青雲宮的主神保生大帝請示後,於隔年動員機具與人力,重返桃子園運回,並於101年安奉在內惟青雲宮廟前廣場,成為另類的公共藝術。
謝金印除了提議取回這枚石臼外,還捐贈數張的大理石桌椅擺放在廟前廣場供民眾休閒,他生前常鼓勵有痔瘡之苦的民眾,清晨時分多到石椅上乘坐,因為大理石吸取日月精華,性較冷涼,有助於消除痔瘡之苦。
「金印伯」這套說詞,有人深信,因此,每天清晨,常可見居民圍著裙子坐在大理石椅上,這樣的場景在其他廟宇廣場少見。他在去年辭世,但「大理石治痚瘡」的傳說,至今還流傳於青雲宮爐下弟子的心中。
內惟青雲宮原位於左營桃子園地區,建於清道光年間,供奉保生大帝,民國28年,日治時期,日人將柴山列為海軍基地,為了擴建左營軍港,將柴山北側的桃子園村居民強行遷村,一部分居民遷到左營新莊仔,一部分遷到鼓山內惟。
日本政府作風強勢,一聲令下,連當地的青雲宮也一起遷離,新莊仔及內惟居民念舊,都想要供奉青雲宮的主神保生大帝,所以,青雲宮「一宮分兩廟」,在內惟及新莊仔各建一間青雲宮。兩廟同根又同源,不是一般的友宮,而是「兄弟廟」。
桃子園及青雲宮遷村至今己84年,曾經住過桃子園、而且至今還能對桃子園故事朗朗上口的耆老不多。但世代口耳相傳,現在還有老一輩的內惟人動不動就脫口而出「我祖先攏係來自桃子園」。年輕世代,一問三不知。
民國98年間,紀念桃子園遷村70週年,文史工作者曾與內惟青雲宮合作,邀請地方耆老在青雲宮口述桃子園文史,耆老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眾說紛云,最終對桃子園為何叫桃子園做出初步的共識。
共識的內容,大致是:清代打狗山的西北側海岸有一桃子園聚落,山坡盛產桃子、桃樹,故稱為桃子園。其次是當地環境受陶淵明桃花源記影響,依山傍海,與世隔離,如同世外桃源。另外,早期聚落均以特徵標記為地名,因此,猜測此地原本應「曾有桃樹」或「該地曾產桃子」。
桃子園劃入軍區後,進出嚴格管制,區內也沒有半棵桃子樹,但青雲宮、石臼與桃子園的不老傳說,還是會永留桃子園的子子孫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