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先生3年前被診斷為巴金森氏症,雖一直有在醫院神經內科拿藥控制中,但病情控制不太穩定,最近甚至感到病情快速變差,連身體僵硬、走路困難的症狀都出現了。他來看診時表示,原本穩定的病情開始加速惡化,神經內科調藥後也沒有好轉,所以才希望透過中醫調理身體,看能否讓病情穩定下來,也希望加以改善。」
巴金森氏症,是一種好發在老年人的退化性神經疾病。西元1817年,有位英國醫師巴金森(James Parkinson),觀察到有些行動不方便、肢體不自主抖動的人,會有一些共同的症狀,像是:
- 肌力減退
- 易跌倒
- 走路碎步
- 向前直衝
後來有關這一類的疾病,就依他的姓名而被命名為「巴金森氏症」。
延伸閱讀:
是老化還是巴金森氏症?教你用「1張表」速測!醫親解常見5大QA
巴金森氏症的常見症狀
杏儒中醫診所院長中西醫師蔡易昌表示,巴金森氏症的病因,是因為大腦黑質中製造多巴胺的細胞退化,造成基底核神經元退化,造成了運動功能受到影響,會出現肢體活動的障礙。典型的巴金森氏症有3種表現:
- 震顫(手部發抖)
- 四肢僵直
- 行動緩慢
他解釋,巴金森氏症在疾病初期,症狀不一定很明顯,但是仍有一些特定症狀可以觀察,包括像是肢體出現抖動、僵硬、遲緩症狀,臉部表情僵硬,走路容易跌倒、碰撞,走路時停不下來,而在寫字時會越寫越小。
另外,最常見的症狀幾乎都是從單側手部開始發作,例如將手靜放在腿上不動時,會抖動的相當厲害,而若是把手伸直或拿東西的動作時,手部的抖動會因此減緩許多或是消失。
延伸閱讀:
巴金森氏症之預防與治療須三管齊下
巴金森氏症因體內臟器受損
巴金森氏症,在中醫是屬於「振掉」、「震顫」、「顫振」、「肝風」、「跌蹶」的範疇。在中醫古籍《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篇》提到「諸風掉眩,皆屬於肝」,其中的「掉」就是搖動的意思,這個搖動的範圍覆蓋全身,直接就描述了相關的症狀。
中醫認為巴金森氏症是內因外因共同損傷人體,造成肝腎陰虛,氣血虧虛,髓海不足,風陽內動,痰熱動風,上擾清竅,筋脈失養而成。辨證需要分清標本虛實,頭搖肢顫為標,腦髓與肝脾腎臟氣受損為本;痰熱、內風為標,精氣血虧虛為本。本病是本虛標實之患,機體臟氣虛損的見證屬正虛,痰熱動風的見證屬邪實。
巴金森氏症中醫治療分3期
蔡易昌說明,巴金森氏症在中醫治療上,以填精補髓以熄風解痙,健脾益氣以化瘀散結為大法,配合病證分期來治療。早期以平肝熄風為主,中期豁痰化痰以治標,滋補肝腎以治本,晚期以補氣養血,補腎生髓治其損。
早期:
- 肝生內動證:多見手足震顫,筋脈拘緊,動作笨拙,或伴有耳鳴,多夢,記憶力減退,腰膝痠軟,肢體麻木,舌體瘦小、舌質暗紅,脈細弦或沉細弦。治療:鎮肝熄風,舒筋止顫。
中期:
- 痰熱生風證:多見神呆懶動,形體稍胖,頭胸前傾,頭或肢體震顫尚能自制,活動緩慢,胸脘痞滿,口乾或多汗,頭暈頭沉,咳痰色黃,納呆,夜眠多夢,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舌質紅或暗紅,舌苔黃或黃膩,脈細數弦滑。治療:清化痰熱,息風通絡。
- 氣滯血瘀證:多見肢體抖動不已,言語不清,肢體麻木,情緒急躁,郁怒加重,活動後可減輕,舌質暗,脈細澀。治療:行氣活血,通絡止顫。
晚期:
- 髓海不足證:多見頭搖肢顫,頭暈目眩,耳鳴健忘,寤寐顛倒,重則神呆,語無倫次,舌淡胖大,苔薄白,脈沉細無力。治療:填精益髓,柔筋止顫。
- 腎陽虛衰證:多見四肢僵直,或顫動不已,表情淡漠,心情抑鬱,怕冷,腰痠,耳鳴,手足冷,夜間加重,舌下絡脈青紫,舌淡或暗紫,脈沉細。治療:溫補腎陽,息風活絡。
- 氣血兩虛證:多見神呆懶言,面色少華,肢體振顫,程度較重,項背及肢體強直,行動遲緩,行走不穩,動則氣短乏力,頭暈眼花,自汗,動則由甚,心悸健忘,口角流涎,舌體胖邊有齒痕,舌質暗淡,苔薄白或白膩,脈細無力或沉細。治療:益氣養血,柔筋息風。
呂先生是屬於腎陽虛衰證型,有明顯的腎陽虛症狀,給予溫補腎陽的中藥調理之後,精神狀況改善許多,之後加上息風通絡的中藥,肢體抖動的情況也開始減少。他回診時高興地表示,沒想到身體狀況可以穩定下來,甚至還進步了一些,真是太好了!
(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