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楊艾庭/綜合報導
40歲的陳先生,在確診新冠後久咳2週遲遲未癒,以為是長新冠,直到有一天咳到胸腔發出咻咻聲、夜咳不止,在太太的建議下就醫才被診斷是氣喘,驚覺過往的反覆感冒症狀竟都是氣喘的病根未治!
為提升國人的氣喘病識感,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邀集百位胸腔內科醫師,進行台灣首份氣喘常見症狀調查擇於世界氣喘日前發表,得出「久咳不癒、咳嗽咻咻聲、胸口緊、反覆出現感冒症狀」四大症狀共識,呼籲民眾應提高警覺及早就醫,治療中的病患也切勿過度依賴短效型緩解用吸入劑,不但可能增加住院及急診風險,研究指出還會增加碳排放量破壞環境。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表示,「尤其是反覆出現感冒症狀,其實就是因為未能根治的咳嗽或是喘鳴,可能在氣候變化或是身體免疫力下降的時候惡化,患者以為怎麼又感冒,實則是氣喘!」
短效型緩解用吸入劑 氣喘控制不佳還傷環境
根據台灣健保資料庫數據顯示,每年使用3支以上的緩解用吸入劑(急救)近16%患者,可能導致急診住院風險高出七成二,死亡風險高出九成。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也於2022年修訂成人氣喘臨床照護治療指引,基於安全考量,呼籲病患不應過度使用短效型緩解用吸入劑,建議使用「吸入型類固醇」做為氣喘抗發炎控制型藥物,以降低氣喘嚴重惡化及死亡風險。
王鶴健指出,氣喘是一種普遍的全球性疾病,控制不佳還有可能造成全球化的溫室效應,由於壓力定量吸入器其中一種推進劑氣體(HFA)具有較高的全球暖化潛勢的溫室氣體,全球每年使用的壓力定量吸入器約造成1千3百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相當於2百萬歐盟人口的碳足跡。此外,英國調查研究也發現,氣喘控制不佳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是氣喘控制良好的三倍,王鶴健呼籲,病人應遵從醫師指示,正確且規律使用含有吸入型類固醇的氣喘控制劑,避免因觀念錯誤過度使用短效型緩解用吸入劑,導致不必要的氣喘急診或住院,如此既能控制氣喘也減少不必要的碳排放。
長新冠?類感冒?氣喘症狀別再分不清楚
近年來新冠疫情肆虐,民眾也跟著重視肺健康議題,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呼吸道委員會副主委、亞東醫院胸腔內科鄭世隆教授分享,「許多人將氣喘跟長新冠混淆,根據英國醫學期刊研究指出,有過半的氣喘患者確診後出現長新冠的症狀,但實則是因為氣喘的病因未妥善控制而致。氣喘是慢性氣管發炎導致呼吸氣流受阻,導致患者有咳嗽、喘不過氣等症狀,遇到季節交替、溫度改變就容易發作,治療首重抗發炎的『吸入型類固醇』,從根本治療、維持日常保養才能真正達到氣喘控制,降低急診住院及死亡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