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冠雅 桃園報導
桃園市副市長蘇俊賓(22)日上午前往台北市松山文創園區,出席「2023永續設計行動年會-永續城市論壇」,以「注入韌性:DNA催生一座魅力城市」為主題,提出「跨界整合」、「上下游串聯」、「數據治理」等策略,分享桃園如何從關鍵議題中提出解方。
今天一同出席論壇的還包括有台北市副市長李四川以及新北市副市長劉和然,三人各自分享打造韌性城市治理經驗後,也暢談北北桃共同生活圈的合作議題。
主辦單位提問,推動永續發展的過程勢必會影響到部分民眾或組織的權益與便利,甚至會得罪人。蘇俊賓提出另一個觀點,永續推動的過程並不是零和思維,政府推動各項政策配套時,如果可以進到利害關係人的角度以同理心思考,進而創造出彼此對於中長程目標的共識,會是政策能否順利推動的關鍵。
蘇俊賓表示,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條件,所以首先要充分瞭解自己的城市,才能夠發揮城市的優勢,創造城市的韌性。所以他觀察桃園的多項關鍵數據,這些數據看似各自為政,但仔細觀察又可以發現其中皆有所關聯,因此與其展現好看的數據,更必須重新思考善用這些數據,發展專屬桃園的特色與競爭力,才能打造韌性、永續的城市。
以桃園為例,近年來桃園人口數不斷增加,目前已有229萬人口數,同時也是多元族群的大城,包括移工、新移民、新住民及都會原住民等都是桃園的主流族群之一,桃園的生育率也是六都最高。此外,桃園目前不但有35個工業區,工業產值近3兆,為全國最高。
他透過拋出命題的方式來與現場來賓共同分享桃園的解方,例如「多元」是桃園的課題還是優勢?在桃園這個族群多元城市下的友善與公平環境為何?工業密集、人口密集、交通密集的淨零典範會是什麼?首先在交通韌性思維方面,他認為必須思考平均通勤時間、平均通勤里程或人均碳排,因此除了交通局,捷工局、環保局及都發局等相關單位,都應加入大眾運輸的思維與規劃,讓10至20%民眾能夠改搭乘大眾運具,這些民眾可能增加個人的通勤時間,卻可以讓交通紓緩,減少其他人的單位通勤時間與單位通勤碳排,如此整體政策就是高度划算,而桃園推動「幸福里程30K」交通政策,也是同樣的邏輯。
此外,桃園要成為一個韌性城市,他強調資源的配置要公平且友善,各單位也不能各自本位,政策需要跨單位互相呼應。桃園近來推動「國中小營養午餐免費」等政策,因為桃園新手媽媽與小家庭為數眾多,相對的負擔也高。因此需要市府協助推動跨世代公平;同時必須思考人口永續面向,透過各項政策吸引更多民眾來到桃園、願意在桃園生育,人口紅利也會提升城市的整體競爭力與永續發展,而非僅是單一福利政策思維。
在韌性城市的思維縱深方面,蘇俊賓建議,針對每個議題必須思考上下游政策的關聯性,並以功能單位串聯相關作為,以便後續進行數據治理。若以「桃園市擴大肺癌篩檢計畫」為例,桃園針對4類肺癌高風險因子的市民,提供免費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這些數據同時可讓環保局、勞動局、衛生局找出肺癌潛在環境,並掌握各族群風險資料庫,包括特定職業或工業區,後續更可作為推動政策及資源配置的依據。
所以在推動政策後,看似得到了公共衛生數據,其實也得到了環境數據。他強調,進行數據治理的核心邏輯為瞭解關鍵指標,並且需要預先部署、跨界參與,透過數據回饋才能有效進行數據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