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劉己玄/高雄
在客家地區常見的「敬字亭」,在閩南地區較為少見。旗山區溪洲「五堡」庄民信仰中心雙龍寺(董公廟),廟埕罕見保留有一「敬字亭」,成為閩南「尊古聖賢,敬惜字紙」的文化象徵。
據雙龍寺司庫、中洲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郭建勝,敘述該寺沿革說,光復後民國三十五年,首任主任委員等仕紳發動,尋覓吉地動土興建簡便之克難廟屋,命名「雙龍寺」。惟該廟建築無法久耐支柱,乃拆舊翻新重建,至民國八十年竣工。雙龍寺重建後,廟方決定保留早期使用的字紙爐「敬字亭」,因此,留存至今。
郭建勝引述耆老的話說,雙龍寺廟埕,廢棄的書籍、紙張與印刷品等,都在此燒化,為溪洲庄中唯一一座。雙龍寺福德祠旁邊有一座龍神廟,係祭拜溪洲庄內之水脈龍神。此水脈貫通下溪洲庄,並匯入旗山溪,部分區段後因開發關係而遭馬路覆蓋,該寺主祀神明董公真仙,因而令雙龍寺廟方建祠供奉龍神,以延續靈氣。
郭建勝說,董公真仙性喜雲遊四海,結交仙友眾多,早期雙龍寺公壇時,時常有如內門紫竹寺「觀音佛祖」或溪洲隴江宮「吳公真仙」等仙聖降臨。
《維基百科》指出,「惜字亭」,台灣多稱為「聖蹟亭」(惜字亭),客家地區稱「敬字亭」,與用於燒金銀紙的「金爐」不同,「惜字塔」是用於燒毀書有文字的紙張的地方,是古代文人雅士「敬惜字紙」理念的體現之一,亦有崇敬倉頡、文昌帝君的意義。
受科舉制度影響,古人認為文字是神聖和崇高的,寫在紙上的文字,不能隨意褻瀆。即使是廢字紙,也必須誠心敬意地燒掉。
「惜字塔」,亦稱為「惜字樓」、「焚字庫」、「字庫」、「焚紙樓」、「文風塔」、「文峰塔」、「敬聖亭」等。
由於雙龍寺保留在閩南地區罕見的「敬字亭」,所以,「敬字亭」並非只是客家才具有的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