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劉己玄/高雄
位於高雄市甲仙區偏鄉,人跡罕至的第三級古蹟「鎮海軍墓清兵墓園」,每年4月1日,都會有一群毫無血緣、親族、宗族關係的虔誠信眾,前往「掃墓」,慎終追遠,至誠之心,感人肺腑。
這一幕念舊的「掃墓」情景,蘊藏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過程及緣由,說來也是很玄奇。
這一群係來自屏東縣高樹鄉應天府主祀「鎮南將軍(清朝潘先英將軍)」的虔誠信眾。每年皆與太太於清明節前都來「掃墓」祭拜的蔡松樺,詳述至甲仙「鎮海軍墓」掃墓的奇蹟與由來。
蔡松樺表示,清領時期台灣番屯制度,當時設有一位北路屯千總及一位南路屯千總,潘先英將軍負責南路,擔任南路屯千總,執行工作有關屯番撫番、出兵對抗生番,以保護熟番平埔族及漢人,及出兵平定閩粵械鬥事件等,初期以赤山為中心設立官署,勢力範圍北自高雄甲仙,南至恒春(琅嶠)之沿山一帶分派駐守。後來屯兵管轄範圍延伸到臺南、嘉義以南至東部後山台東一帶,南征北討,立下不少汗馬功勞。
蔡松樺說,潘先英將軍過世葬於赤山,乃是赤山人心目中之「傳奇英雄」,當時他的部將及當地居民,尊稱潘先英將軍為「赤山萬金之父」。
蔡松樺表示,潘先英將軍羽化成仙後,民國80年「將軍爺」降鸞濟世期間,指示後代潘雲山及信眾,前往內門及甲仙找尋其生前部將,依將軍指示之位置,一行近十人從泰山村騎機車前往甲仙,果真在內門「墩仔腳」找到一位陳姓部將遺址,一位在楠梓仙溪,一位在三地門,重要的是:在甲仙山區荒蕪樹叢雜草中找到清兵古墓共85座。
當時潘雲山等人通報高雄縣政府指出,這裡應該是台灣規模最大的「清朝兵將墓園」,後來,省府主席連戰指示,於民國80年11月23日,經內政部派員考察公布將其列為「第三級古蹟」,取名「甲仙鎮海軍墓」,設立歷史沿革碑文,及撥款興建了「鎮海軍將士神位宗祠」,供人祭拜受香火。也定期在墓園除草,環境整理很乾淨。
據判斷,這些古墓軍士生前曾是將軍的部將,85門墳墓被荒蕪野草樹木掩蓋,都沒有人知道,更沒人祭拜,墓碑上多刻著「光緒十二年」,由於當時內山瘴氣過重,軍士兵多數水土不服,病歿者百餘人,後葬於營壘東側,現存者有85座之多,即為鎮海軍墓。彼等過世的時間點記載「光緒十二年」(1886),雖然是潘將軍光緒五年(1879)卸任屯千總之後,但研判將軍在世時,曾經帶領過祂們。
蔡松樺表示,甲仙曾是潘先英將軍生前屯兵勢力範圍,將軍成仙後「顯靈」,找出其部將安葬之處,不忘照顧過世部屬,應天府虔誠信眾認為,潘將軍無論生前,抑或逝世後,對部屬始終一樣有情有義。
因此,在潘先英將軍後人-應天府主事潘雲山誠摯熱心號召,應天府這群毫無血緣、親族、宗族關係的虔誠信眾,定期於每年4月1日,前往鎮海軍墓「掃墓」,藉以追思懷舊,感恩彼等軍功,保護鄉土,慎終追遠,至誠之心,感人肺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