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楊艾庭/綜合報導
針對腎臟移植的患者,花蓮慈濟醫院護理團隊從術前評估、追蹤照護、手術過程、術後加護,到後續出院追蹤,依照「術後加速康復(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ERAS)」建立起一套完整照護流程,讓接受腎移植的病人能夠保持在最佳狀態接受手術,並以最快的速度康復、出院返家,團隊優良成果獲得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生策會)第二十五屆SNQ國家品質標章認證,由護理部主任鍾惠君代表受獎。
2022年,花蓮慈院在護理部鍾惠君主任帶領下,與腎移植病患照護團隊成立SNQ認證專案小組。腎移植照護屬於長期的跨團隊合作,並非從接受腎臟移植才開始;當病人尚在移植等候名單中,就需準備好並維持身體的最佳狀態,以待好因緣來臨時能在最短時間內以最佳狀態進到手術室。器捐協調師會事前針對腎臟疾病診斷、臨床病史、實驗室檢查、受贈者適應症與禁忌症,進行完整評估和衛教,病人也需每三個月到醫院回診一次,確認期間是否有新診斷疾病、手術史或新發感染。
花蓮慈院是花東地區唯一的醫學中心,也是東部唯一能夠進行器官移植的醫院,二十八年來已完成八百多例器官移植手術,其中包括二百六十例腎臟移植。在器官移植中心在陳言丞主任的帶領下,移植團隊最重要的二大目標為「最短的手術時間、最少的失血量」,花蓮慈院有約七成移植案例手術時長低於三小時,且小於100c.c.的失血量,有利於患者後續的腎臟功能快速恢復。嚴格的環境監控和設備準備使手術感染率維持0%,而開刀房護理師創新的「器官保存袋」能迅速保冷和保存摘取下來的器官並移送受贈者的手術室,使過程更加安全、有效率。
花蓮慈院外科加護病房設有獨立空間二床位,並配備專用透析設備,術後病人移至加護病房觀察,若腎功能下降,可立刻原地透析治療,不需再移動到血液透析室;除此之外,病房入口處特別設立「客製化交班Wall Chart」,讓病人的各項監測數值一目了然,提供醫師、護理師以及器捐協調師等各時段的照護團隊順利監控尿量及腎功能等數據,能隨時掌握病人變化,即時處理病情。患者通常在術後二十四小時可從加護病房轉至普通病房,而病房團隊的嚴格監控和悉心照護,也創下腎移植病人在院期間泌尿道感染發生率0%的佳績。
過去曾因捐贈者帶有「弓漿蟲(Toxoplasma)」此寄生蟲,致受贈者於術後感染病影響後續健康照護,花蓮慈院腎移植團隊將案例回報致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促使弓漿蟲列入全臺器官分配必須抽驗的項目。此外,曾有等候移植者在被通知配對腎移植成功後,發現心功能不佳而臨時無法接受手術,所幸在接受心臟治療後,順利媒合到第二次的配對;為了避免類似狀況再發生,花蓮慈院也將心臟超音波列入術前評估的穩定追蹤項目,使術前評估更加全面完善。
護理部副主任呂基燕表示,由於腎移植的病人相對其他手術病患更少,為協助同仁累積照護經驗,花蓮慈院護理部建立固定的教學模組訓練,在病房裡運用人形圖進行教學,且腎移植照護團隊中每位人員皆有一本教育訓練手冊,手冊內標明術前到術後的照護重點及細節,讓各單位能清楚掌握整個照護流程,加強團隊間的合作。不僅醫療團隊有統一的通用教材,腎移植患者也有專用衛教手冊,提醒病人回家後須特別注意自我照護的地方,讓民眾知道當身體出現什麼警訊,表示必須返回醫院接受檢查;每位移植病患都需通過衛教測驗,才能出院返家,器捐協調師也會持續追蹤病人狀況,同時提供二十四小時線上諮詢服務。
「各團隊的努力和串聯,都是為了讓病人的腎功能可以快速恢復。」呂基燕副主任表示,花蓮慈院以實證的為基礎的跨團隊護理照護,讓腎移植病人的合併症發生率、平均住院天數、移植後的存活率以及後續非計劃的再入院等數據,成績皆優於國際標準。鍾惠君主任感恩生策會的肯定,期望護理團隊不斷精進,讓每一位病人都得到最完善的照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