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楊艾庭/綜合報導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超過三年後,台灣將在20日迎來最大解封,輕症免通報、確診免隔離的「0+n自主健康管理」正式上路。醫師提醒,這不代表新興傳染病危機警報已經解除,因為統計發現新冠疫情期間,我國部分層級醫療院所疑因人力不足,抗藥性菌佔比急速上升。若未能正視人力短缺危機,妥善管理抗生素抗藥性問題,影響所及不僅是病人安全與照護品質、更多的醫療支出,未來甚至可能面臨「無藥可用」的窘境。
為此,台灣感染症醫學會與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特於本次聯合年會學術研討會中,舉辦「台灣感染管理高峰會」,邀請包括衛生福利部部長薛瑞元、常務次長周志浩、疾病管制署署長莊人祥以及中央健康保險署署長石崇良等多位主管機關代表與會。會中並由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秘書長暨新光醫院感染科主任黃建賢報告新冠疫情期間醫療院所抗藥性菌佔比消長的特殊現象,同時針對人力不足問題,提出短、中、長期的感管人力提升計畫。
人力缺乏、調度困難?區域醫院疫情期間抗藥性菌佔比增幅大
相較於醫學中心,疫情期間台灣區域醫院抗藥性菌株比率明顯快速上升!以抗藥性菌「抗碳青黴烯類肺炎克雷白氏桿菌(CRKP)」為例,2022最新統計顯示,醫學中心加護病房檢出抗藥性比率為38.4%,相較前一年增幅為1.9%;但區域醫院檢出抗藥性比率則上升至48.9%,相較前一年增幅高達13.5%,增幅是醫學中心的7倍以上!
黃建賢指出,理論上大醫院重症病人多、抗藥性應該比較高,以往兩者也是增幅相當、多是平行發展。不過,這次疫情期間兩者檢出抗藥性菌佔比增幅差異頗大,「其中有一段時間,醫學中心抗藥性菌佔比下降,區域醫院卻不降反升。」
探討其原因,與管理抗藥性的感染科醫師、感染管制護理師以及感染管制醫檢師的人力編制有關。黃建賢解釋,「原本執行抗藥性管理工作的人員,在疫情來的時候,也要投入防疫或是第一線照護工作。對於人力相對可調配的醫院,疫情期間雖然工作加重,仍可勉強執行原本抗藥性管理任務。但對於原本人力就不足、甚至沒有專門人力的醫院,疫情期間一旦將人力調至防疫現場,便間接影響抗藥性管理,使得抗藥性佔比飆升!」而且,「這不只是台灣,在國外也發現類似現象。」
退休潮將至,新血遞補減半!人力短缺問題恐「雪上加霜」
抗藥性與安全品質以及死亡率相關,因此,如何解決人力短缺問題成為重要課題!但根據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統計,近年感染專科醫師不僅報考人數下降,且估計近幾年將有不少執業的感染科醫師屆齡退休,接下來恐面臨人力斷層。
人力分佈不均也是一大問題。統計顯示,目前全台感染專科有771張有效執照,其中153張登記在26家醫學中心與準醫學中心,139張登記在80家左右的區域醫院,其餘感染科醫師可能是選擇開業或在其他三百餘家地區醫院等醫療院所。
黃建賢認為接下來的改善作法,先是要設法讓訓練完成的感染科醫師,回歸到抗藥性與抗生素管理等專業。逆轉抗藥性佔比,病人的照護品質與安全也才能提升。
為此,台灣感染症醫學會與台灣感染管制學會提出短、中、長期的感管人力提升計畫。短期先以專案計畫協助疾病管制署管理抗藥性問題,提升相關人員投入意願,逆轉抗藥性佔比。中期導入「抗生素整合照護計畫」,由感染科醫師管理新興抗生素使用、並將其評估過程透過量表,納入健保給付。
長期則從「正名」與「健全人力編制」著手,例如,讓感染科成為衛生福利部部定專科。此外韓國相關研究證實,想要成功執行感染管制的最低人力需求比為每100張病床要有1.2名感管人力。但我國醫療機構設置標準目前的規範仍停留在至少每300床有1個專任感染管制護理師,每500床有1位專任的感染科醫師,明顯較國際建議為低,有待重新審視現行編制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