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房網News記者黃芸涵/綜合報導
過去的老房子有設計一種「雙陽台格局」,如今這格局已越來越少見,近日有民眾在臉書社團《爆怨公社》上回憶起這種格局,意外引發大批網友討論。
該民眾提及,以前有種陽台格局設計:一進家門就是(前)陽台,可以當作落塵區、放置鞋櫃,與居家活動空間做區隔(如下圖)。
他自己很喜歡這種實用的格局設計,雖然現在同樣能見到雙陽台,但建商卻很少這樣規劃,得屋齡30年以上老屋較能看到,很是懷念。
其他人共鳴回應,有這種前陽台真的很方便,不管是刮風、下雨、颱風天都不怕,可放置濕濡的衣物鞋子,再乾淨進客廳;也有人指出這就是經典的「國泰格局」。許多人猜想,逐漸消失的原因與高公設比有關,要以現在的坪數,室內空間會變更小。
對此,建築師林淵源表示,這種格局日漸鮮少的主因是「時代變遷」,非目的性的改變。受到法規因素影響,台灣早期在蓋房子時,有所謂的建蔽率管制,所以房子高度不高,多是四、五層樓的公寓,也幾乎沒有公設(公設比低)、結構單純,在那個年代,台灣都市正值成長,為解決人口居住問題,以「功能導向」的簡便設計就是最快速的方式,不會像現在過於思考空間感、呼應環境的量體退縮、無壓迫&美學風格造型設計等等,所以這退縮陽台格局,基本上不是多特別的設計理念。
事實上,退縮陽台只是單純的長條型空間,幾乎無造型可言,同時是建商最好蓋、最省成本的設計,可以看到這些公寓格局呈現制式化、系統化,卻也顯得房子乏味呆版,規劃每戶約30坪、三房兩廳,去解決當時「住的需求」。
而台灣氣候潮濕,時常下雨,這退縮陽台空間剛好適合民眾避雨;至於採光,確實會影響一部分,但不會造成致命傷,林淵源表示,問題應多方角度看待,以台灣氣候而言,他反而鼓勵多做陽台,也可擋掉西曬問題,但諷刺的是,偌大的空間造就出陽台外推、鐵窗變多現象,於是建商開始認為民眾似乎不需要陽台。
後來法規又有容積管制,房子格局設計變得活潑許多,每一層樓不再是方方正正、千篇一律,建商或規劃者對於陽台有了更多想法,在有限的條件之下,也許陽台可以不用這麼大,加上大樓變多,公設比逐漸提高,都盡可能去創造出讓住戶實際可以使用的空間及坪數(即縮減陽台、留給室內)。最重要的一點是陽台計算方式改變,導致現在建商蓋房子,陽台都不像早期這麼大。
這是否代表「前陽台格局」即將消失?林淵源說,不見得,必須依個案看待,目前新建案仍可找到這種格局,只要坪數夠大,建商認同創造大陽台想法就有可能規劃, 但案子確實不會很多。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