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漾新聞記者陳雯萍/高雄報導】「2023台灣國際科學展覽會 (TISF)」最近舉行,共有21個國家,284位學生送出170件作品參賽,高雄女中有6件作品進入複審,最終共3件作品得獎,包括1件一等獎、1 件三等獎、1 件四等獎。其中,拿下一等獎的高三學生陳若雅,以釉藥的研究為主題,在林孝正老師的指導下,將流傳千年的釉藥技術,結合現代的的大數據演算法,預測可能燒製的釉藥成色,將數個月才能完成的研究縮短至一個星期,終獲大獎。
高一就研究釉藥,並獲高雄市科展第一名,但接下來全國科展和2022台灣國際科展經歷連續挫敗。和林孝正指導老師討論後,決定擴展題目,並在青培計畫中由台北大學和成功大學教授指導引入AI演算法,從20萬筆釉藥資料中,預測最適合的釉藥配方,燒製任何一個釉藥配方都需要一星期以上才能知其顏色和成敗。隨便做一個主題就可能耗費三個月以上甚至數年,而且每個工作室現有的釉藥材料不盡相同。
陳若雅除了致力於科學研究,也曾擔任社團模擬聯合國的學術長,鍛鍊出流利的英語和反應能力,因此在臺灣國際科展中脫穎而出獲得一等獎,即將代表臺灣前往美國參加美國英特爾國際科技展覽會(Intel ISEF2023)。
此外,獲得醫學與健康科學科三等獎的是高二的李幸真,研究主題是「紫外光對於皮膚造成刺痛機制的神經活化機轉」,以不同強度的紫外光照射皮膚角質細胞和背根神經元細胞,接著偵測兩種細胞的痛覺受器(TRP)數量增多的情形。本實驗證實了紫外光確實能增加痛覺受器的表現量,可能與光照後引起的刺痛感有關。幸真同學就讀雙語班,同時也是禮賓團成員之一,學校外賓來訪時,能以流利的英語接待,此次的國際科展,也全程使用英文報告並回答教授的提問。感謝張穎文老師的悉心指導,實驗成果得到評審委員的肯定。
環境工程四等獎由高二洪愛佳、李宜潔、周子菱三位同學以「氣凝膠改質吸附環境毒性含硫分子應用於農業廢水的吸附處理」得獎。三位同學來自不同班級,準備科展的過程中時常需要學習許多超出範圍的新知識,且要與課業同時兼顧,而且在進入雄女前,也沒有參加科展競賽的經驗,能有此佳績,十分難得。
她們高一入學時,選修呂雲瑞老師開設的「自然科學探究」彈性時間課程,雲瑞老師用了一學期的時間,讓她們學習查詢國外英文期刊,進行分組口頭報告與提問,學習實驗室基本技能操作、基礎科學素養與文獻引用等等。升上高二後她們繼續專心投入在這個研究主題上,老師指導陪伴,私底下還常常掏腰包給予額外的交通及額外經費補助。呂老師對科學的熱情與實事求是的態度感染了學生們,還導入中山化學系曾韋龍教授實驗。
這項為期一週的賽事,於2月6日起至2月10日,於台北科學教育館進行,包含我國在內,共有21個國家師生齊聚科教館交流,包含美國、捷克、印尼、義大利、伊朗、日本、盧森堡、泰國、土耳其、突尼西亞、韓國、菲律賓、新加坡、南非、瑞士、烏克蘭、中華民國以及線上參加的巴西、埃及、澳門、俄羅斯,共284位學生、170件作品參賽。
經過各階段選拔,最後國內有60件、國外18件作品獲獎。高雄女中今年報名參賽作品有9件,其中6件通過初審進入複審,最終共3件作品獲獎,包括1件一等獎、1 件三等獎、1 件四等獎,表現突出亮眼。
高雄女中在鄭文儀校長的領導下,長期致力於培養學生科學研究能力,並積極發展國際化,除了現有優秀高中教師群,同時也和多個大學教授實驗室合作,為國家栽養頂尖的人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