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柯宗鑫/綜合報導
愛立信消費者行為研究室發布最新《十大消費者趨勢報告》,聚焦因應氣候變遷與創新科技形塑的未來生活,針對全球30個主要城市包含紐約、倫敦、東京、台北、曼谷、上海等地,超過15,000名AR、VR和數位工具的科技早期採用者進行了調查。將近99%受訪者預期在2030年時將主動使用網際網路和連網解決方案來因應氣候變遷和全球暖化的衝擊;全球都會區也有約55%的科技早期採用者認為,氣候變遷將爲其生活帶來負面影響,並希望能採用連網解決方案作為應對措施。
《巴黎氣候協定》(Paris Agreement)設定控制全球升溫幅度在攝氏1.5度內的目標 (相較工業化時代前),此次調查中,約83%的受訪者認為全球升溫幅度將達到或超越攝氏1.5度,氣候衝擊在2030年代對生活的影響將比現在更為深遠,而且可能伴隨了更多極端氣候事件和不利的天候衝擊。
他們主要關注的問題包括:生活成本,如何獲取能源和物質資源,以及在動盪時期和異常天氣中對安全可靠網路連接的需求。約59%的受訪者認為,創新和技術對解決2030年代氣候變化造成的日常問題至關重要。例如,隨著能源需求增加和潛在成本上升,超過60%的科技早期採用者擔心未來的生活成本會更高,在台北,此一比例高達77%。消費者期待服務供應商提供更多創新服務,以幫助他們節省成本和能源、做出更明智的決策,同時以氣候友善的方式享受數位體驗。對調查的受訪者而言,對個人經濟和生活方式的影響將成為2030年代採用創新服務的首要考量。
台灣愛立信總經理周大企表示:「在橫跨10大趨勢的衡量指標中,我們發現台北在多項調查中皆高於全球30個受訪城市的平均,凸顯其對於氣候變遷的關注。我們相信不間斷的連網服務也將成為2030年代的生活關鍵服務,例如高達85%的台北受訪者相信未來將出現智慧訊號定位器,在2030年代發生自然災害期間可顯示訊號最佳的區域;超過八成的人認為,電信營運商將提供彈性訂閱方案,在發生極端天氣事件時持續提供網路連接。具備韌性的行動網路連接將是應對氣候變遷的關鍵。」
報告同時預測氣候變遷將對人們日常的工作模式與工作時間帶來顯著的改變 。例如,擺脫「打卡上下班」的生活,不再需要遵從「傳統」朝九晚五的工作時間,使能源可以依據使用的離尖峰更有效的被運用。受訪者也期許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能進一步影響消費行為—正如「以數位取代實體」(Less Is More Digital)趨勢所概述,希望人工智慧能幫助消費者以數位產品來替代實體產品,降低物質消費的影響,或是以人工智慧賦能個人化天氣預警系統,在越來越頻繁的極端氣候事件中保障自身安全。。
愛立信研究中心(Ericsson Research)負責人Magnus Frodigh表示:「消費者明確指出,可靠且強韌的網路連線對其日常生活及個人因應氣候變遷的努力至關重要,因為他們預期極端的天氣變化和負面的氣候衝擊將更為常見。消費者不僅希望所需的全球網路連線能準備就緒,還希望能迅速到位。」
愛立信消費者行為研究室《十大消費者趨勢:氣候衝擊下的未來生活》
1、採用數位服務削減成本(Cost Cutters)
數位服務將有助於消費者在不穩定的氣候情況下控制糧食、能源和旅行成本。超過60%的科技早期採用者憂心未來的生活成本會增加。
2、 不間斷的連網服務(Unbroken Connections)
隨著極端天氣事件增加,可靠且強韌的網路連接將變得更加重要。約80%的科技早期採用者認為,2030年代發生自然災害時,將有智慧訊號定位器指出最佳的訊號覆蓋區域。
3、 從容移動(No-Rush Mobility)
隨著氣候法規和能源效率改變「彈性」(flexibility)的定義,一板一眼、嚴謹的時間行程也許將走入歷史。約68%的受訪者表示,會使用基於能源成本,而非時間效率進行最佳化的計畫程式來規劃活動行程。
4 、人工智慧安全防護(S(AI)fekeepers)
人工智慧可望賦能某些服務,在天候難以預測和不穩定的情況下為消費者提供保護。近半數的科技早期採用者表示,他們將使用個人化天氣預警系統來確保自身安全。
5 、氣候形塑的全新工作型態(New Working Climate)
企業碳足跡限制、不斷飆升的成本和數位化加速發展將形塑未來的日常工作形式。七成受訪者可預見企業AI助理將負責規劃交通、工作任務和資源,以盡可能減少工作相關的碳足跡。
6 、智慧用水(Smart Water)
淡水在2030年代時可能變得稀缺,消費者希望能有更智慧的用水服務,幫助其節約和重複利用水資源。近半數科技早期採用者表示,他們將在家中屋頂、陽台和窗戶安裝智慧集水器,在下雨時自動開啟以收集和清潔雨水。
7 、能源經濟(The Enerconomy)
能源共享數位服務也許有助於減輕2030年代能源成本上升的負擔。能源有機會成為新貨幣,因為65%的科技早期採用者預測,2030年代的消費者將可運用行動應用程式以發電量(kWh)來支付商品或服務費用。
8 、少即是多,以數位取代實體(Less is more digital)
過度消費實體商品既昂貴又易招致社會批評,未來數位替代品可望成為社會地位象徵。去實體化(Dematerialization)的消費習慣也許會加速發展,三分之一的科技早期採用者認為,他們會選用推薦以數位替代實體產品的購物應用程式。
9、虛擬自然宇宙(Natureverse)
2030年時,面對氣候持續變遷與潛在的旅行限制,無需遠遊、在都會區體驗大自然也許會成為常態。四成的科技早期採用者希望自己能透過虛擬旅行服務,身歷其境地即時體驗自然保護區或山林步道。
10 、氣候詐欺者(Climate Cheaters)
受訪者表示,由於物價上漲以及能源和用水配給,消費者將會設法迴避更嚴格的環境法規限制。超過半數的科技早期採用者預測,網路駭客應用程式將可讓人非法使用鄰居的供水或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