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戴貴立/ 綜合報導
佛光山在民國七十八、九年,曾兩次打電話,拜託某報社,不要以聳動標題報導化緣事件,不要把購地風波變成農民與佛光山對立的一些誤導誇大,並要求澄清,一些誤會有必要更正。
這兩次報導的採訪記者,在星雲圓寂之後,回憶起這件事,特地將這些往事提出。當然,這些瑣事當年星雲可能不知道,屬下擔心形象問題,所以電話抗議,事後也做一些後續報導與澄清。
首先,新聞記者撰寫文稿,標題是編輯下的,一般社會大眾並不了解。平面媒體,審稿層層把關,所以錯別字幾乎沒有,詞語誤用也少,求證更是嚴謹。不像今天電視或是電子媒體,爭取時間,直接上傳,所以文字品質不如以往。
在佛光山某年購地之後,依照土地所有權範圍,為了工程以及整體規劃,將合法的土地圍起來。沒有料到,這麼一圍,山裡面原有的「既成道路」就不能通行,山丘裡面荔枝農出入繞遠道,於是群起抗議。
這個新聞本來很細瑣,協調之後可以找出變通方法,或是開闢保留道路。當新聞來到某編輯手上,直覺就是可以製作有趣標題,頓時「荔枝」農對上佛光山的「釋迦」牟尼,點子一現,變成聳動新聞標題-「荔枝大戰釋迦」。
從新聞來看,創意中又帶有促狹搞笑意謂,在信眾立場看,簡直大逆不道,不懂尊重佛祖。事後編輯記過,澄清道歉,記者沒事,因為內容客觀平實報導。至於道路通行後來也找到解決之道。
其實與今天一些網路惡意詆毀星雲,仇視佛光山比較起來,當年新聞如此下「重標題」也是戲謔過頭。 這個故事,當年記者家人在臉書提出,親友佩服編輯的創意居多,對於出家人評論要「謹言慎行」的也有。
另外還有一件事,當年也是引來不小風波,佛光山和尚108名,在高雄市街道沿路化緣。這是非常浩大的陣仗,記者在街頭看到,點了人數,看到他們捧著缽,接受高雄市民的布施,拍照之後,回到總社,據實撰寫新聞。
編輯看到這個新聞,後來在彩色副刊版面,下一個「108隻吃角子老虎」,這個玩笑又鬧大了,可能編輯不懂佛法,不懂布施化緣真義,結果又是報社馬上嚴肅處理。看來批判政府還好,對宗教界不敬,茲事體大。
對於佛教化緣布施,與基督教的「奉獻」都有一定的教義解說。佛教化緣布施的意義與作法,有必要細述。
佛教僧侶托缽化緣,具有廣化善緣、為世人化得度因緣的本意。在佛陀住世的年代,為了把佛法的理念和精神弘傳到人間,制定出家人必須托缽,與人接觸,為其祝福,藉此機會讓沒有接觸過佛法的人,能夠種植信學佛法的善根。
現今在印度、泰國、緬甸等地,仍有多數的佛教僧侶延續托缽的修行方式,知量知足,化一日所需,也為當地的社會所接受。甚至只化緣食物,不接受現金。
⠀ 佛教傳入中國,為了適應中國的農耕經濟,便一改沿路托缽的修行方式,而長期仰賴官方供給與信施供養,但也容易受到時局影響。自食其力的農禪修行生活,便在漢傳佛教裡應運而生,依靠信眾布施已屬其次。
到今日街頭尤其傳統菜市場托缽化緣的現象,已和金錢劃上等號,化緣被認為是化錢,每每在人潮聚集的街區,或住戶眾多的住宅區,通常可見穿著僧袍的人向民眾勸募,甚至沿街乞討,出家身分的真偽已經無法從外觀認定。
所以,在家人行布施供養時,但看行化者的行儀是否對人心有所啟迪?是否以佛法關懷、教育社會大眾?是否以佛法做到淨化人心、淨化社會的普化?當年佛光山打著旗號,集體行動,確實也真是合法組織,不是私募。
星雲嚴格規定不得私募化緣,還說過「化緣化心,不一定化錢」。因此當時集體行動並沒有錯,星雲大師境界很高,只是編輯眼光當年偏狹,角度取向以「吸引讀者」目光為主。
布施與托缽化緣是雙向的互動,運用智慧力行布施供養,讓手中小小的錢,發揮大大的作用,為社會種下廣大福田,才是符合佛教精神的布施行。經過以上解說,或許編輯當年多了解一些化緣與布施意義,就不致於對佛光山故意調侃。至於星雲曾經挨「政治和尚」的罵,看看他的胸襟大度量,可以明白大師就是大師,禁得起時代考驗,也不曾銜恨記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