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楊艾庭/綜合報導
重大外傷病患命懸一線,卻也意外獲得重新審視自己生命的機會。五年前郭先生發生重大車禍,上下肢及骨盆嚴重碎裂、直腸、膀胱、肝、腎臟都嚴重損傷,從屏東轉送至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時己經嚴重休克,經過團隊緊急救治與重建,在醫院又待了近半年才出院。家境不佳的他,母親已過世,但出院後他努力復健,定期回醫院矯治傷況,而且重新回到大學就讀社工系所,課餘也自力更生在慈濟組織工讀,轉眼己經快畢業的他,生活充實又快樂。
這些歷年來高醫治療過的重大外傷「倖」福者及其院前救護與院內照護團隊,日前集結一堂舉辦分享會,讓病友們能互相鼓勵支持,在復原的路上有伴不孤單。為強化社區外傷應變,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戴嘉言副院長與《壯闊台灣聯盟》理事長吳怡農簽訂合作協議,向民眾推廣災難應變的經驗強化社區急救能量,建立韌性社區。今年更強調連結傷害資料與重生會夥伴分享,希望透過根基於「支持、賦能、與串聯」的傷患重生與資料循環結合過程,建立未來更強大的當責外傷照護生態。
高醫外傷及重症外科陳昭文主任表示,「外傷病患的命運取決於第一雙替他止血的手」這是美國軍醫學會創始人的名言,也是外傷處置不變的真理。許多當年照顧過郭先生的年輕醫護同仁,也逐漸成為緊急醫療的中堅成員,這次也來現場相聚交流。郭先生希望他經歷的苦難過程,不是只有在他傷上留下印記,而是能讓現在受難的外傷病患得到滋養與希望。更希望畢業後,能運用他深刻的人生體驗,扮演一位稱職社工師,媒合更適切的資源協助更多待援的傷病患。
陳昭文主任提到,重大外傷病患沒法預期發生時間與地點,當發生在急救資源窘迫的區域,由於外傷複雜性常涉及跨科別協作,需後送至擁有完整科別的醫學中心才能接受確切治療。高醫近年努力與旗山、屏東等醫院建立合作網絡,運用遠程外傷指導(Teletrauma)的概念,提前在病患轉院前整備資源與排程;也協助政府推動救急救難一站通的應急數位基礎建設,讓嚴重外傷病患資訊提前推播予接收醫院,以期及早預警相關科別做好準備,給予病患最好、最即時的治療。雖然急重症照護備極辛勞而且常被忽視,但重生會就是讓所有前後線團隊透過倖福者重聚而再次充電的絕佳場合。
高雄市倖福者聯盟協會理事長郭良基則表示,一位重大外傷病患能夠存活除了依靠本身的努力外,從一開始的救護,到治療過程中,可能須接受多次手術,復原的漫漫長路中,家人和朋友的陪伴和支持都很重要。可惜的是,在醫療與救護高度專業分工的情況下,一開始的救護人員或各科手術醫師可能都無法知道自己在傷患的復原過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而傷患也很少有機會對這些曾經伸出援手的醫療救護人員表達感謝。
重生會除了是一個讓醫病雙方可以相聚,了解雙方的努力與經歷的機會外,也希望可以在過程中讓病友、家屬們彼此交流,互相加油打氣,建立善的連結。過去已經舉辦了三次重生會,往後也將透過倖福者聯盟協會每年持續舉辦活動,凝聚所有倖福者的力量,將他們的幸福和生命力發散,茁壯所有一起參與者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