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漾新聞記者陳雯萍/高雄報導】中山大學今(15)日上午於台灣國際造船港灣舉行「科研水下載人載具」發表會,校長鄭英耀偕同海下科技研究所教授兼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主任王兆璋親自入艙下水,現場6大合作單位共同見證。上岸後,鄭英耀表示,在海底看到海水的泡泡好感動,真的很神奇,而中山大學團隊做到了!他感到以中山人為榮!
圖/中山大學今日於台灣國際造船港灣舉行「科研水下載人載具」發表會,校長鄭英耀(左)偕同海下科技研究所教授兼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主任王兆璋(右)親自入艙下水。(記者陳雯萍攝)
圖/中山大學今日於台灣國際造船港灣舉行「科研水下載人載具」發表會,校長鄭英耀(右)偕同海下科技研究所教授兼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主任王兆璋(左)親自入艙下水。(記者陳雯萍攝)
圖/中山大學今日於台灣國際造船港灣舉行「科研水下載人載具」發表會,校長鄭英耀(右三)偕同海下科技研究所教授兼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主任王兆璋(左四)親自入艙下水。右二為台船董事長鄭文隆。(記者陳雯萍攝)
圖/中山大學今日於台灣國際造船港灣舉行「科研水下載人載具」發表會,校長鄭英耀(右四)偕同海下科技研究所教授兼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主任王兆璋(左四)親自入艙下水。左三為台船董事長鄭文隆。(記者陳雯萍攝)
陪同校長坐進迷你潛艇,並實際在水下駕駛,海下科技研究所教授兼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主任王兆璋笑說,「當下不是激動而是感動!」他形容,這就像學步幼兒放開母親的手,強調「這是一個重要的節點,證明了之前的判斷跟方向都是正確的。」更感嘆5年來這麼多單位攜手合作、從無到有,經過非常多討論,走到這一步,成功達到階段性的目標,大家的情緒都非常高昂。
鄭英耀表示,中山大學是MIT潛艇水下雙載航行時數最高的機構,歷來大專院校、法人、民間機構都缺乏相關紀錄;這次首度於實海域長時間由內部駕駛潛艇,有別於以往仰賴外部潛水員操縱潛航,意味著維生系統、操控系統皆運行順利,意義重大。上午活動邀請包括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國防大學、台灣國際造船股份有限公司、中信造船集團、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等合作單位到場見證。
圖/中山大學今日於台灣國際造船港灣舉行「科研水下載人載具」發表會,校長鄭英耀(右)偕同海下科技研究所教授兼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主任王兆璋(左)親自入艙下水。(記者陳雯萍攝)
圖/中山大學今日於台灣國際造船港灣舉行「科研水下載人載具」發表會,校長鄭英耀致詞。(記者陳雯萍攝)
台船董事長鄭文隆也全程觀看,他強調,今天是提供場地,但初期台船有參與計畫,後期參與較少,但於中山大學團隊能有能力自製迷你潛艇,他相當的肯定。
圖/台船董事長鄭文隆致詞。(記者陳雯萍攝)
上午的實測,中山大學邀請合作單位與媒體前來見證,從入艙、大吊車吊起迷你潛艇,緩緩置入海中,到倉外一人陪同下海操作,以及船倉自行操作下到水深1點3公尺,然後,再緩緩升到水面上,再用大吊車吊起迷你潛艇,再置入陸面,隨後,校長鄭英耀與王兆璋主任一起出船倉,並向眾人揮手,現出勝利的微笑!
圖/中山大學今日於台灣國際造船港灣舉行「科研水下載人載具」發表會,吊車準備進行吊載。(記者陳雯萍攝)
圖/中山大學今日於台灣國際造船港灣舉行「科研水下載人載具」發表會,吊車吊載迷你潛艇下水。(記者陳雯萍攝)
圖/中山大學今日於台灣國際造船港灣舉行「科研水下載人載具」發表會,吊車吊載迷你潛艇下水。(記者陳雯萍攝)
圖/中山大學今日於台灣國際造船港灣舉行「科研水下載人載具」發表會,吊車吊載迷你潛艇下水。(記者陳雯萍攝)
圖/迷你潛艇下水。(記者陳雯萍攝)
其中,發生一個小小的插曲,是潛艇上到陸面,工作人員要打開艙蓋時,竟然打不開,甚至動用到5個人來打,也打不開,一直過了10幾分,岸上的人都非常緊張,最後,好不容易打開了,大家鼓掌聲感謝天地。
圖/因為內外氣壓的問題,工作人員一時打不開艙門,最後動用到5個人,而且耗時超過十幾分鐘。(記者陳雯萍攝)
圖/打開艙門,校長鄭英耀終出離開潛艇。(記者陳雯萍攝)
圖/校長鄭英耀終出離開潛艇,不忘向大家揮手。(記者陳雯萍攝)
王兆璋說,剛在水下把冷氣開的太大,內外氣壓不同,所以,暫時打不開艙門,其實是不用緊張的。他笑說,給他一箱泡麵,他可以在裡面待到三天都沒有問題。
圖/中山大學今日於台灣國際造船港灣舉行「科研水下載人載具」發表會,校長鄭英耀(左)偕同海下科技研究所教授兼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主任王兆璋(右)親自入艙下水。(記者陳雯萍攝)
王兆璋也說,這項測試結果,證實大學也有能力研發迷你潛艇,很重要的是這個團隊的能力與實力。將來會配置3人團隊,一人駕駛,2人觀測,他也希望未來能邀請市政行政團隊來坐坐看,實際從海底下來看看高雄水下的世界與環境問題。
圖/中山大學自行研發的迷你潛艇下水。(記者陳雯萍攝)
圖/中山大學自行研發的迷你潛艇下水。(記者陳雯萍攝)
中山大學表示,其實團隊在今年8月前往小琉球,就創下歷時3時40分,台灣第一艘MIT迷你潛艇水下航行刷新紀錄!此次實海測試除搭載雙人下水,更首度測試潛艇內操控系統,成功由艙內駕駛自行操作載具航行近2小時。
圖/中山大學自行研發的迷你潛艇下水,大型吊車準備吊載迷你潛艇。(記者陳雯萍攝)
圖/中山大學自行研發的迷你潛艇下水,大型吊車準備吊載迷你潛艇。(記者陳雯萍攝)
提及小琉球實海測試,中山大學研發長王朝欽表示,今年6月團隊先於台船內海碼頭完成第一次雙人維生系統測試,水下歷時1小時31分。這讓團隊有信心挑戰實海域,選定8月至小琉球的緩坡進行實海測試。相較港灣,外海屬不可控的環境,團隊歷經多次勘查,克服3大狀況,包括避開小琉球觀光區潛水、立槳、風帆運動的遊客,載人載具航行路徑水深須介於10米至20米間,考慮救援需求,母船勵進研究船須於水深約50米處待命,並出動指揮船海景號、戒護用的海環號等。
圖/中山大學自行研發的迷你潛艇下水,大型吊車吊載迷你潛艇。(記者陳雯萍攝)
圖/中山大學自行研發的迷你潛艇下水中。(記者陳雯萍攝)
圖/中山大學自行研發的迷你潛艇下水中。(記者陳雯萍攝)
王朝欽指出,扣除船隻往返場佈,實際上只有寶貴的2天可實測,首日先在無人入艙的情況下由潛水員通過安全測試,翌日再由工程師及科學家入艙下水。實測當天,載具先由勵進號拖曳30分鐘抵達預定實驗海域,潛水員操作定深、定點、上下、左右旋轉等測試完畢,再移交駕駛權至艙內,由艙內再次進行載具運行測試,「最終寫下人員入艙歷時3時40分,水下自控航行近2小時的新紀錄!」
圖/校長鄭英耀坐在迷你艙內,用無線電與岸上通話。(記者陳雯萍攝)
圖/校長鄭英耀坐在迷你艙內,用無線電與岸上通話。(記者陳雯萍攝)
計畫指揮官、中山大學海下科技研究所所長陳信宏則說,身為指揮官,必須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安全第一優先,出海前就要規劃測試作業細節與流程,鉅細靡遺的沙盤推演、反覆演練修正,出海後,按部就班依照劇本執行,保持警覺彈性調度。他坦言工程師入艙的階段「壓力很大」,畢竟外海實測的人員安全風險遠遠高於港灣環境,務以保守謹慎小心的心態執行任務,「交給艙內控制的目標順利達成,終於放下內心大石,相當感動。」
中山大學水下載具中心預計明年4月再次實海測試,挑戰更深的海域、更長的航行時間,為這艘第零代的MIT潛艇2023年退役做準備,同時摩拳擦掌、蓄勢待發籌備下一代潛艇的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