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楊艾庭/臺北報導
疫情期間,非典型的就醫需求大增,如視訊診療、遠距醫療等,直到後疫情時代來臨,這類就醫管道已成新常態,讓醫療愈來愈無地域限制。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也以數位科技突破地理限制,打造「手機就是我的健保卡」的虛擬健保卡服務,縮短醫療照護的資訊落差,截至111年11月30日止,已有36萬3,582人持有虛擬健保卡,967家特約醫療院所已完成虛擬健保卡系統介接測試。
超方便!就醫拿出手機就能掛號、繳費
健保署李伯璋署長表示,民眾只要出示健保快易通APP之虛擬健保卡上的QR code,就能進行掛號看診之身分識別,同時,亦可查詢健保雲端系統,清楚用藥及檢驗檢查資訊,維護就醫品質及安全,而看診完,點選「行動支付」,則可線上繳費,完善民眾就醫「零接觸」一條龍的服務。
衛生福利部薛瑞元部長表示,「愈是偏僻的地方,愈需要高科技來協助。」推動虛擬健保卡成為提升民眾就醫可近性的最佳利器,尤其偏鄉、離島地區是重中之重,虛擬健保卡拉近醫院、病患和照護資訊的關鍵角色。
李伯璋署長說,「健保署長期針對偏遠地區醫療挹注資源,除了將醫事人員送進去,現在,隨著網路與手機等數位工具普及化,透過遠距、視訊,成就無藩籬的醫療服務新模式。透過虛擬健保卡,將台灣每一個有醫療需要的角落串接起來」。
各大醫院響應執行!健保署舉辦「虛擬健保卡應用展示分享會」
台灣全民健保於1995年實施至今,回顧以往是使用「健保紙卡」,必須帶身分證核對,且每蓋滿6個章就須換發新卡,相對不便利,因此一路進展推出「健保IC卡」,透過插卡讀卡,即時掌握就醫資訊,然而卻有卡片損壞、忘記帶卡等狀況,以及現代零接觸、遠距醫療的需求大增,推出「虛擬健保卡」,則可解決民眾忘記帶卡要押金、補卡,或卡片損毀等常見問題,健保署也將持續深化相關應用,包含一站式服務、電子處方箋完善領藥流程、擴增行動支付多元化管道等。
健保署今(13)日亦舉辦「虛擬健保卡應用展示分享會」邀請執行成效良好的醫療院所,如: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奇美醫院、嘉義基督教醫院、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臺北榮民總醫院、為恭紀念醫院、希望愛居家護理所、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等,分享虛擬健保卡在居家醫療、遠距醫療及視訊診療的運用,另打造「虛擬健保卡創新應用未來館」,邀請與會者體驗虛擬健保卡未來應用模擬情境,如:就醫一站式服務、整合電子處方箋至社區藥局領藥功能、行動支付等創新就醫服務模式。
前進偏鄉、離島 提升偏鄉民眾使用率 解決數位落差
健保署今年前進偏鄉、離島,共舉辦了16場「虛擬健保卡在地培力訓練」實體活動,同步線上串連了271個視訊點,總計參與人數近2,000人、申辦虛擬健保卡人數約900位、新聞露出超過百則,達到良好宣導效益。此外,讓當地民眾、醫事人員、意見領袖及社區照服人員等成為推廣虛擬健保卡的在地種子,期提升偏鄉民眾使用率,解決數位落差,展現健保署改善民眾就醫品質與可近性的決心。
健保署針對使用者調查顯示:超過85%的民眾認同虛擬健保卡線上申請過程方便、授權機制放心,以及個資保護機制安全。另,超過8成的使用者同意虛擬健保卡應用於視訊診療、遠距醫療及居家醫療3大場域相當便利。有超過7成的醫事人員也認同虛擬卡讀卡時間較實體卡快,醫療服務更便利。在各界的期待下,展望未來,健保署將持續與醫療院所通力合作,為民眾打造更智慧、便捷、安全的就醫環境,實現全人照護與智慧醫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