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戴貴立/ 屏東
杜君英(1667年-1721年),廣東省潮州府海陽縣人,臺灣潮州人,清代台灣民變領導人。他參與民變,斬首於北京市。客家莊敬畏之,將衣冠埋在內埔,建立祠堂,供奉如神。假如他抗日,日據時代不容保留,正因為他抗清,所以得以享香火?反正政治立場決定榮辱!
內埔有共合堂,杜國公衣冠塚中建立杜國公神像,相貌嚴肅威武,大和莊義勇公祠中的杜國公君英爺,義勇公神像,相較慈祥喜悅。他會講客家話,來自大陸廣東,融入客家莊極容易。
杜君英的父親,曾出仕於明朝崇禎年間,其後死於明末的大亂。自幼喪父的杜君英,由母親撫育長大,個性率直、英勇且有膂力。天生練武的料。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杜君英渡海來臺灣拓墾,除了向新白寺(可能為新北勢,在屏東縣內埔鄉豐田村)一地的郭、王二姓秀才租佃田地耕種,還替檳榔林(位於屏東縣內埔鄉義亭村)的管事施仁,向佃戶們收田租。
康熙五十九年,賈羅舍的通事黃連,以杜君英私砍他的山林樹木為由,衙門狀告杜君英,杜君英遂逃至檳榔林躲藏。
康熙六十年,閩人柯妹以官府折現徵糧擾民為由,勸說杜君英豎旗起事,又答應替杜君英聚眾招攬。杜君英遂於三月十日舉「清天奪國」旗幟起事於內山。
起事造反之後,杜君英在新園、下埤頭(今高雄市鳳山區)一帶迅速地聚集了龐大的部眾。相較朱一貴在面對清軍多逡巡不前,杜君英從赤山(今高雄市鳥松區)、鳳山(今高雄市左營區)一路所戰皆捷,最後攻入臺灣府城(今臺南市中西區),算是起義的革命領袖!
杜君英和朱一貴先後引兵攻陷臺灣府,但是兩人不合,發生了權力的矛盾。杜君英的部眾多有原籍福建漳州、泉州二府的墾民。當杜君英以其功大,倡議立其子為王時,此時以閩籍勢力占多數的朱、杜起事集團卻擁立同為閩籍的朱一貴為王。這就是本位主義作祟,註定無法成大事。
南路軍的首領杜君英,僅受封為國公,對比朱一貴部卻有未曾作戰而僅請託人情即可封國公,無法讓人心服,加上起事集團內的閩籍勢力對潮州人杜君英的排斥,集團內部粵籍將領日生不滿。
朱一貴、杜君英二部在入台南府後,都有軍紀上的問題,尤其以杜君英部眾為甚。杜陣營在強娶民女的事件上,牽涉到朱一貴起事集團的核心成員吳外,導致女色問題成為雙方權力衝突的引爆點。朱一貴以整肅軍紀為由,聯合集團內的閩籍將領圍剿杜君英,導致杜君英兵敗赤崁樓下,率眾北逃。
杜君英率眾北逃後,初敗走虎尾溪,後至貓兒干(今雲林縣崙背鄉)。最後杜君英和其子又逃回羅漢門(今高雄市內門區),躲藏於山中。康熙六十年九月,清軍派陳福壽以不殺為諾,誘降杜君英。杜君英和其子杜會三遂俱出而降於清軍。康熙六十年十月,杜君英和其子杜會三被遞送北京,其後清廷失信將杜氏父子斬首。這裡留下一個經驗,就是承諾不可靠,逃亡才是王道。吳三桂事件也讓清政府覺得誘騙殺害比較省事吧!因為屍首在北京,內埔鄉親懷念英雄人物,就只能拿衣服帽子埋葬,這就是衣冠塚。(另外埋葬衣物改運也偶有)。
至於某位節目主持人在大陸看到「國父衣冠塚」字樣,竟然驚呼:「他們也有國父喔?他們國文姓好奇怪,姓衣,名字叫冠蒙。」一個衣冠塚唸成衣冠蒙,孫中山千萬別生氣,一些旅遊節目主持人素質無法嚴格要求啊!要命的是不肯請教或是查字典,斡旋一直唸幹旋也是近期發生的笑話。
波新聞https://www.bo6s.com.tw/
圖/ 衣冠塚前面墓碑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