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漾新聞記者陳雯萍/高雄報導】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歡慶併校後5週年校慶,今天(12/3日)也同步舉行全國大學校園獨一無二的「青藝獎」,由當初推動校園藝術典藏的校長楊慶煜親自主持。楊慶煜表示,今年的名稱改為「青藝獎」,總獎金也由過去的100萬元增加為150萬元,而金獎也由10萬元提升為30萬元,甚至增加了特別獎20萬元,就是希望這項校園的藝術典藏,也能躍升如高雄獎一樣,成為台灣的藝術大獎,也讓各界看見高科大在推動青創藝術的用心。
圖/高科大創新五週年校慶舉辦青藝獎頒獎,由校長楊慶煜(中)頒發金獎與30萬獎金給得主藝術家葉玉珠(左)。(記者陳雯萍攝)
圖/高科大創新五週年校慶舉辦青藝獎頒獎與展覽,圖為獲典藏獎作品。(記者陳雯萍攝)
作為科技大學,甚至校內並沒有藝術系、美術系的成立,但楊慶煜於2019年大膽創新國內大學校園推出「高科大第一屆青年藝術家典藏徵件」,一來是為學校典藏知名藝術創作,豐富校園師生的藝術內涵;二來也是鼓勵藝術家的創作,被看見、被收藏。
圖/高科大創新五週年校慶舉辦青藝獎頒獎與展覽,圖為獲典藏獎作品。(記者陳雯萍攝)
而整個計畫能夠推動,楊慶煜表示,要感謝校友,也是盈正豫順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許文經費的全力支持,讓校園的這項美事,夢想得以成真。
圖/盈正豫順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許文經費的全力支持,讓青藝獎得成舉辦。(記者陳雯萍攝)
上午11點,在結束校慶典禮後,在第一校區圖資大樓二樓圖書館舉行的高科大「青藝獎」的頒獎,由校長楊慶煜親自頒發盈正豫順金獎的獎座與30萬獎金,給藝術家葉玉珠,得獎作品為「好食、好時、好日子」。
圖/校長楊慶煜(中)頒獎金獎給藝術家葉玉珠(左)。(記者陳雯萍攝)
圖/得到金獎30萬,藝術家葉玉珠的作品。(記者陳雯萍攝)
圖/得到金獎30萬,藝術家葉玉珠說明作品的創作理念。(記者陳雯萍攝)
贊助人,高科大校友,盈正豫順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許文,則代表頒發特別獎「高科大盈正豫順雕塑藝術獎」獎座與20萬元獎金,給高科大工業設計系今年6月畢業的何東蔚,作品「唬甲虎威」。並由承辦的共同教育學院院長楊碧藍等人,頒發20位典藏獎與20位入選獎的得主。
圖/贊助人許文董事長(中)頒發特別獎給高科大工業設計系今年6月畢業的何東蔚,作品「唬甲虎威」。因何東蔚正在當兵中,由朋友(左)代領。(記者陳雯萍攝)
圖/獲得特別獎的高科大工業設計系今年畢業的何東蔚的作品「唬甲虎威」。(記者陳雯萍攝)
楊碧藍說,值得一提的是,辦理4年來,今年新增了特別獎,而拿到特別獎「高科大盈正豫順雕塑藝術獎」的何東蔚,也是首位的高科大工業設計系畢業生,放眼前三屆,高科的學生都沒有入選,此次,歷經評審團6次會議的評審,如今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也顯示高科人才濟濟,臥虎藏龍。
圖/共同教育學院院長楊碧藍說明獲得特別獎的高科大工業設計系今年畢業的何東蔚的作品「唬甲虎威」。(記者陳雯萍攝)
楊碧藍也表示,2019年首屆有475件,第二年受疫情影響,有305件,第三屆(2021)又回到492件,今年則有502件,不管是量與品質上都不斷提升。
圖/共同教育學院院長楊碧藍說明今年獲獎作品的表現形式與質量的提升。(記者陳雯萍攝)
圖/承辦的共同教育學院所屬藝文中心,安排機器人在現場導覽解說。(記者陳雯萍攝)
而談到當初校長楊慶煜推動「青藝獎」的起心動念,楊碧藍院長說,希望提供給青年藝術家藝術舞台,同時提高高科大全校師生的藝術人文涵養,也希望對台灣的藝術發展貢獻心力。而今年把高科大拿掉,取名「青藝獎」,其中,金獎30萬,高雄獎也不過50萬,就是希望能夠永續發展,從高科出發,「立足高科、放眼全國,走向世界」。
圖/共同教育學院院長楊碧藍說明今年獲獎作品的表現形式與質量的提升。(記者陳雯萍攝)
楊碧藍也指出,「青藝獎」的特色是沒有分主題,是全面多元的媒材,在顯現出藝術家無限的創造力、想像力與設計力。而得獎的作品,不管是質與量,年年提升,其中,更有不少藝術家已在全國嶄露頭角,甚至獲得大獎,在藝術創作上已臻於成熟,甚至是具有影響力的藝術家。
圖/共同教育學院院長楊碧藍說明今年獲獎作品的表現形式與質量的提升。(記者陳雯萍攝)
台南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林玫君教授也指出,從得獎作品中發現,經過二年疫情的影響,面對生活的沈澱,藝術家從家庭、生活中發想,主題卻不受限,如人類與環境、古時候與當代的對比、透過工業社會的破壞,產生對環境的思考,不只在表現媒材上,從生活出發,所關心的不同議題與事務,緊扣住108課綱,希望教育帶給學生的,不只為自己求得專業學習,還能應用知識去關心「人與自己、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這三個面向,從作品中都可以看得到。
圖/台南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林玫君教授受訪說明今年得獎作品的表現特色。(記者陳雯萍攝)
林玫君教授也指出,青藝獎從創獎以來,一直鼓勵多元媒材的表現形式,還有以青年為中心的創作,很多是青年們關心的議題,可以透過這樣的媒介,在高科大的藝術展場中,讓年輕人與年輕人相遇,相信高科大學生在參觀時,可以激發出很多的碰撞與想像。
圖/台南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林玫君教授受訪說明今年得獎作品的表現特色。(記者陳雯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