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爭取黃金復原期,尖端機器人成要角。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首創多樣性下肢機機器人復健中心,具備高中低階等三種復健機器人,完整提供不同階段的復健療程。一名年僅29歲的年輕男性因腦中風緊急送醫,雖搶救成功,但左側陷入癱瘓,打拚事業之際,身心瞬間跌落谷底。復健團隊啟用新型動力式下肢助行器機器人,隨時偵測病人狀況,輔助不足的肌力、穩定度,短短3個月復健,病人從臥床恢復到可跑跳,甚至完成登山健行,「走」出全新人生里程。
▲混合輔助動力下肢型外骨骼機器人(HAL)具科幻感的外觀吸睛,可藉由讀取體表肌訊號,得知大腦意圖,機器就會提供力量帶動關節活動,達到「腦動,腳就動」。 (圖/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提供。)
北醫附設醫院邱仲峯院長表示,北醫附設醫院2012年率全國之先引進全自動下肢機器人步態訓練系統(Lokomat),迄今逾百名病人藉由機器人復健邁向新生,展現堅強的毅力。為了讓更多人接受尖端科技協助,今年全新引進動力式下肢助行器(Keeogo)及混合輔助動力下肢型外骨骼機器人(HAL),並於11月正式成立全台第一家擁有高中低階復健機器人的多樣性下肢機器人復健中心,涵蓋各個階段的步態訓練需求,無縫接軌,在病人恢復的過程中提供強力的助力,搭配傳統的復健治療,讓病人可以恢復得更快、更好。
29歲的林先生2022年初突然出現步態不穩、頭暈且無法控制半邊身體的狀況,緊急送醫後診斷為急性左側延腦梗塞,雖有即時施用血栓溶解劑,但林先生的左側肢體仍呈現癱瘓的狀態,無論是從病床上坐起、如廁或沐浴皆需旁人協助,對打拚事業的林先生來說,身心都跌入谷底。
北醫附設醫院復健醫學部鄭憲霖副主任表示,林先生一開始接受傳統的物理治療,但因本身肌肉控制能力不足,縱使使用柺杖,也無法完成完整的走路動作,練習分解動作很難抓到正確施力感。復健團隊評估後,林先生開始接受動力式下肢助行器(Keeogo)的復健,經過25次下肢機器人訓練輔以一般復健,3個月後,林先生已經可以自行完成走、跑、跳等動作,還能登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