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李雲/台北
臺北市立動物園兩棲爬蟲動物館照養的三角枯葉蛙,時隔5年終於又在今年10月18日成功產下一整窩的卵泡,並成功孵化成為小蝌蚪,期待牠們都能夠平安順利的長大。
今日介紹的主角,就是來自於東南亞熱帶雨林的偽裝高手-三角枯葉蛙,牠喜歡潛藏於落葉堆中守株待兔,吃一些粗心大意的小動物。牠什麼都吃,從昆蟲等無脊椎動物到小型兩棲爬蟲類、甚至小型哺乳類等,只要獵物的體積比牠的嘴巴小,都可能會被牠的血盆大口一口吞沒。
在競爭激烈的大自然裡,為了生存、動植物們需要各自發展出不一樣的策略來適應自然環境裡的挑戰,不只是氣溫、濕度、海拔等物化因子,還有與其他生命之間的競爭以及獵食關係。在漫長的演化歷程中,有一種生存策略可以在許多的物種身上發現,就是牠們能夠把自己隱匿於周遭環境中,無論方法是擬態或保護色,都能有效避免被掠食者或自己的獵物發現。
三角枯葉蛙生活於東南亞熱帶雨林裡相對較涼爽的環境中,牠的眼臉和吻部有非常明顯的突起、形狀呈三角形,也因此得名。三角枯葉蛙的外觀非常類似森林底層的枯枝落葉,除了三角形的突起以外,其輪廓明顯的背側摺、背部的紋理以及顏色,都讓牠更容易融入滿是落葉的森林底層。三角枯葉蛙的鳴叫聲也非常的響亮而且有趣,首先牠會像氣球一樣慢慢地充氣,膨脹約4~5次之後,三角枯葉蛙就會把空氣全部集中到鳴囊中,發出一聲非常明亮的金屬喇叭聲,並順勢把空氣吐出,然後重複一次上述的步驟,所以觀察三角枯葉蛙連續鳴叫,就像看到一顆棕色橡膠氣球不斷的充氣吐氣的樣子,非常的有趣。
臺北市立動物園裡的三角枯葉蛙,被安排在兩棲爬蟲動物館的箭毒蛙房裡進行配對,考量三角枯葉蛙偏好在流動水域繁殖,保育員特別為牠們營造出小型瀑布的溪流環境,為了適應流水環境,牠們的卵具有黏性,在野外卵會全部黏在一起並附著溪流邊的枯木或岩石上,避免被水流沖走。三角枯葉蛙的蝌蚪也和池塘裡生活的其他蛙類蝌蚪大不相同,牠們的身體更為修長,並有漏斗狀的嘴巴,進食時會將嘴貼近水面,吸食水表的浮游生物。
其實動物園在5年前也曾在園內繁殖過三角枯葉蛙,有了上一次的經驗,保育員在營造生活環境、餵食頻率等都做了調整。例如因為蝌蚪數量眾多,保育員在飼養缸內增加了大量的水草供蝌蚪休息;隨著蝌蚪密度的增加也會增加餵食的頻率,確保每一隻蝌蚪都有足夠的食物可以食用;為了避免水質因食物殘渣和糞便量增加而容易惡化,也因為水質是否乾淨穩定對溪流型的蝌蚪更為重要,保育員特別避免進行大量換水,改以延長自動換水的運作時間,讓飼養缸維持在少量且持續流水的狀態,保育員希望透過這些改變,讓新孵化的蝌蚪們,都能夠順順利利的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