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李至文/高雄
電子廠每年產生的200公噸廢料,即將華麗轉身成為含有環保DNA的鞋廠原料。國立高雄大學化學工程及材料工程學系(化材系)主任蘇進成,攜手封測龍頭日月光,突破技術限制、成功將半導體製程中衍生的廢棄膠帶回收再利用,轉換成為彪琥鞋業的鞋大底原料,三方跨域合作,創造循環經濟高值化,體現SDGs(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精神。
該項「廢膠帶循環回收再利用」產學合作技術,由高雄大學化材系主任蘇進成所主持之「綠色材料與資源實驗室」,與日月光半導體研發副總經理洪志斌所帶領的「集團研發化學暨環保實驗室」兩團隊共同找出「TPO(熱塑性聚烯烴)」最佳造粒製程 ,再由高雄在地製鞋大廠彪琥實際生產(鞋大底)驗證。
蘇進成表示,半導體封裝廠進行研磨、薄化、切割及相關製程,為保護晶圓常以「切割膠帶(Dicing tape, DC tape)」、「研磨膠帶(Back Grinding Tape, BG Tape)」、「紫外線可硬化膠帶(UV Tape)」包覆支撐;主要由膠膜、黏著劑、接合樹脂等多層複合材料堆疊,一次性使用完畢即成下腳料,但因膠膜含有TPO 、 PVA 、 PET、PP、PE與PVC等多種高分子(塑膠)成分且質地佳,研判仍有回收再利用價值。
「日月光希望能為環保多盡份心力!」洪志斌指出,廠方作法是將廢膠帶製成「固體再生燃料 (Solid recovered fuel, SRF)」,已優於業界普遍的焚化處理,但仍積極尋求更永續與高值化方案,因此雙方團隊合作,嘗試將廢料轉換為「 TPO(熱塑性聚烯烴)」回收料,取代鞋大底傳統採用的「 EVA(乙烯-醋酸乙烯酯 )」材質。
由於膠帶內含多層膠膜、黏著劑、接合樹脂等複合堆疊組成,儘管都是塑膠但各自成分、特性不同,若人工分層拆解又耗時費力,這也是業者寧可焚化不回收主因。
高雄大學、日月光雙方實驗室鍥而不捨突破前述瓶頸,克服「異材質相分離(分布不均容易崩解)」難題,不僅造出第1批接近EVA特性的粒子,後續再造出彈性、混合性均佳的TPO粒子,目前已累積5種不同特性成果,為落實循環經濟產業鏈成型 ,將造粒成果交由彪琥鞋業實際生產驗證。
「挑戰性十足!」是彪琥鞋業經理薛博祥接到日月光委託案的第1個反應,使用 EVA製作鞋大底早已是業界慣例,為了TPO,工廠重新調整模具、參數,反覆修正找出最佳製程,成功摻入(TPO)且比例達55%,陸續設計開發運動、休閒等多種鞋款。
彪琥董事長薛永昌對這項合作也深表支持,與公司致力永續台灣,創新研發健康又環保的好鞋的理念不謀而合。薛博祥說「彪琥是深耕在地、百分之百台灣製造的企業,製鞋經驗超過30年,不怕挑戰。」也強調,即便改用TPO粒子,也不會犧牲或打折好鞋所應具備支撐身體平衡、吸震、反彈及均壓等基本條件,更可善盡CSR(企業社會責任),未來所生產鞋款將使用更多再生和負責任採購的材料,消費者購買同時即為環保盡份心力。
洪志斌感謝高雄大學蘇進成實驗室、彪琥團隊協助日月光實踐「循環經濟」承諾,打造將廢料回收再利用,朝「2050淨零碳排 (Net Zero 2050)」目標邁進。
洪也樂觀評估,集團員工眾多可望創造龐大需求,以產線作業員同仁為例,所穿著(無塵)鞋來回穿梭的磨損極高,期待透過彪琥開發更舒適耐用的款式,減輕工作中行動、站立等負擔不適,積極形成更友善職場。
蘇進成表示,垃圾就是錯置的資源,此次三方跨域對話、演繹循環經濟,學術串接電子與製鞋產業合作,將潛在污染或廢棄物轉換為永續環保、高值化資源,這也是校方積極推動鏈結產業、社會,發揮大學社會責任(USR)。
圖/高雄大學、日月光半導體、彪琥鞋業3方團隊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