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新聞-阮氏玉映/ 花蓮
2022年11月18號(週五)下午1:00,在體育館舞蹈教室開始練習六佾舞,由台北孔廟石老師指導。練舞之前,老師先帶我們在地板上躺著呼吸、滾來滾去,爬來爬去,學習優雅地走路和擺動手臂,然後意念集中在肩胛骨和鼠蹊部。
由於這是跳佾舞會用的到的部位,練習佾舞之後內心可比禪定功夫。以後每週五下午,接受訓練的學生都會在體育館舞蹈教室練習,預計持續至12月底。
祭祀孔子的典禮有個專有名詞稱為「釋奠禮」,此禮完全遵循古禮、儀式隆重而完備。
祭祀孔子的「正獻禮」與配祀聖賢的「分獻禮」就是釋奠兩個內容。正獻中有六段禮讚,每段都有不同樂章與歌譜。但只有在「三獻禮」中才有六佾舞的獻禮段落。
獻禮的奠基者,就是北魏孝文帝,他為了表達對孔子崇敬,在六佾舞中增加了三獻禮,每一獻禮都有三十二個舞姿,舞姿之間沒有連貫動作,每一抬手舉足都要回復原始姿勢,才能接續下一個動作。
根據《禮記》〈文王世子〉的記載,早在周朝的時候,學校每年都要按四季釋奠於先師,來表示尊師重道之意。釋奠佾舞簡稱佾舞,又稱丁祭佾舞、祭祀大成至聖先師孔子之佾舞。
「佾」(音:益)的意思就是「行列」,「佾舞」就是一種行列整齊的祭祀舞蹈,左傳曰:「天子舞行人佾,諸侯舞行六佾,大夫舞行四佾,士舞行二佾。」
依不同編制又分有六佾舞和八佾舞,這是釋奠典禮的祭禮中所表演的舞蹈,也是東亞世界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八佾舞為中國古代的一種祭祀舞蹈,是祭祀舞蹈中規格最高的,為天子規格所用。八佾舞的表演者分縱橫八列,每列八人,共六十四人。按照周禮制定的禮法要求,應該是天子八佾,諸侯六,卿大夫四,士二。
跳佾舞的人稱為「佾生」,右手持翟,雉鳥尾羽,有端正儀容之意,左手執籥(短笛型竹管)有立聲之意。
佾舞在《左傳》中記載,天子舞行八佾。直到唐玄宗加封孔子為文宣王之後,開始以八佾舞取代六佾舞。在台灣由於許多孔廟的廟地較小,加上要動員這麼多人數愈來愈困難,目前多採取六佾舞為主。
佾舞又有文、武之分。跳「羽舞」的舞生,手持龠翟,象徵文德。「干舞」的舞者手持干戈,象徵武功。
《宋史.樂四》云:「文舞九成,終於垂衣拱手,無為而治;武舞九成,終於偃武修文,投戈講藝。」 這句話是說,「跳文舞代表著垂衣裳、行拱手禮就可以平治天下。跳武舞則代表放棄武攻。」
在跳佾舞時,佾舞生前方有二人持「節」,稱為「節生」,其作用是發號施令。站在露臺東西兩側被稱為「東節」、「西節」。當東節下令「起舞」時,佾舞生配合詩樂的節奏起舞,當西節下令「舞止」時,則恢復肅立姿態。 一個舞蹈造型,代表一個字。歌生唱一個字,樂生奏一個韻,舞生跳一個動作。舞姿剛勁舒展,具有漢雕之美。
周禮樂舞,祀神曰「佾舞」,宴饗曰「隊舞」。武佾舞持「干戚」曰「武功之舞」,其意「武功定禍亂」。文佾舞持「翟籥」曰「文德之舞」,其意「文德致太平」。
每年教師節,台灣各地的孔廟大多可以看到祭祀孔子禮儀的進行,日月潭文武廟場景規模更大更慎重,若能親自參與了解祭孔流程,也可以學習欣賞跟天子同等禮遇的八佾舞。
留學生在東華大學參與佾舞的學習,錄影並做好筆記,回到本國遇上祭孔也許可以「現買現賣,現學後用」。讓中華文化,能夠宣揚傳播到更遠的地方。
波新聞https://www.bo6s.com.tw/
圖/東華大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