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楊艾庭/台北報導
台灣近期確診個案有逐漸下降的趨勢,原因可能是低通報,也可能隨著感染人數增多,造成自然感染免疫保護力增加,使確診個案往下降。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秀熙表示,其實更重要的是對「中重症死亡疫情監視」,現階段中症率有往下降趨勢,因此能預測當中症率漸漸下降,未來重症率及死亡率也會漸漸下降。
至於重症個案,目前9月直到目前為止還無法使重症率下降,表示Omicron雖然大部分都是輕症,若一旦變成重症所引起的死亡率及後果「並不會比Delta病毒來得輕」。陳秀熙表示,台灣似乎與國際間是一致的狀況,因此對於中症到重症的阻斷,以及中症率的降低都非常重要,建議目前國內疫情的死亡率、重症率仍須持續監視,不過目前中症率已逐漸開始往下降,將持續觀察及監測後續重症率及死亡率是否也會隨著時間跟著減少。
▲公衛專家認為依台灣目前的疫情走勢,建議仍須加強接種次世代疫苗以及第四劑疫苗。(圖/Shutterstock)
台灣社區「免疫保護力」估計 加強施打疫苗仍是重點
陳秀熙表示,整體社區保護力不單單來自疫苗。隨著時間推進,台灣在歷經BA.2以及BA.5感染流行後,累積不少自然感染所生成的免疫保護力。除此之外,台灣第三劑疫苗接種率在國際間相當高,但因為第三劑疫苗效益會隨時間逐漸消失,因此需要接種第四劑疫苗。除了疫苗保護力會隨時間下降外,因自然感染產生的保護力,也會隨著時間下降。
對此,陳秀熙的研究團隊進行社區免疫保護力估計,結果顯示,10月份自然感染產生的保護力仍具有57%,再加上從10月以來,接種次世代疫苗以及接種原始疫苗作為第四劑產生11%保護力,整體社區免疫保護力目前達68%。
陳秀熙接著說,隨著時間過去,自染感染保護力也會隨之下降,到了11月時因感染產生的保護力只剩下50%,若次世代疫苗可維持現階段接種率,雖然有可能出現疫苗失效情形,僅能產生10%保護力。因此在11月時,整體有60%人受到保護,到了12月自然感染及疫苗保護力分別為46%以及12%,整體社區免疫保護力仍可產生約60%保護力。
因此鼓勵接種次世代疫苗的族群,如年長者、脆弱族群、慢性病族群等儘快施打次世代疫苗,來補足因自然感染及疫苗隨時間失效而造成下降的免疫保護力。台灣目前18歲以上次世代疫苗接種率僅7%,而原始株第四劑疫苗接種率僅11%,因此仍須加強接種次世代疫苗以及第四劑疫苗。
每兩周監測免疫保護力、次世代疫苗接種時程建議
陳秀熙表示,從11/1日起,每隔兩周監測一次免疫保護力。無疫苗的免疫保護力的族群會從32%增加至42%,對於無疫苗保護力族群應給予接種次世代疫苗的建議。先前曾在6/15前感染者,應在11/15前接種次世代疫苗;在7/30前感染者應在12/31前接種次世代疫苗,依此類推應在感染後5個月內盡快接種次世代疫苗,這對於提升社區免疫保護力以及預防中重症而言十分重要。
此外,第三劑疫苗也會隨著時間而失效,因此建議在8/15前接種第三劑疫苗者應在11/15前接種次世代疫苗,而在9/30前接種疫苗者須在12/31前接種次世代疫苗。
以上的接種時程是精準次世代疫苗施打策略,對於台灣如何維持三分之二以上社區免疫保護力非常重要。如果可以按照此接種時程接種次世代疫苗來維持台灣社區免疫保護力,對於台灣再大型集會時面對新型亞變種病毒例如XBB、BF.7以及在歐洲盛行的BQ.1阻止再一波大型感染流行有非常大的幫忙,特別是入冬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