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徐薇淳/台北報導
在保育員楊志平的努力下,位在臺北市立動物園的箭毒蛙房,已經成為兩棲爬蟲動物館的繁殖中心,除了箭毒蛙之外,其他館內需要繁殖的動物,也會送到這裡嘗試繁殖,從最開始的箭毒蛙到後來的羅地島蛇頸龜,以及去年年底曾成功繁殖的紅眼樹蛙,都再接再勵於今年9-10月期間產下10窩卵泡,也讓紅眼樹蛙的公蛙,篡位成功,勇奪全園「最會生的男人」封號。
2014年臺北市立動物園從北海道円山動物園引進金色、黃帶、迷彩三種箭毒蛙,為了維持穩定的域外族群,需要在園內建立一套箭毒蛙繁殖的SOP,而這個重責大任就落到保育員楊志平的身上。由於臺北動物園過去從沒繁殖過箭毒蛙,就算有日方保育員的經驗分享,楊志平仍必須從無到有一路摸索,從前兩年屢試屢敗,靠著四處請益、閱讀論文、每天觀察箭毒蛙生態、詳實紀錄,不斷改良飼養環境,才慢慢建立現今的規模。
紅眼樹蛙是生活於中南美洲的一種夜行性青蛙,鮮綠的體色配上鮮紅色的大眼睛、體側和大腿內側還有非常顯眼的藍色,其體表豐富亮麗的顏色,也讓牠們成為全世界熱門的寵物之一。白天紅眼樹蛙會躲藏在葉背或潮濕的隱密處休息,此時牠們會全身緊縮在一起,只露出體表鮮豔的綠色融入周圍的環境中,但只要到晚上,紅眼樹蛙鮮紅的眼睛就成為身上最搶眼的器官。
紅眼樹蛙在雨季繁殖,人造環境中一般的噴管水霧並無法滿足紅眼樹蛙的需求,保育員楊志平為了營造出下雨的環境,特別加裝數根塑膠水管打洞模仿下雨時的雨滴,才順利在去年12月成功繁殖第一團卵泡。除了利用人工環境模擬大自然的氣候外,在今年5-6月臺灣梅雨季的時間,楊志平還嘗試將飼養箱移到屋外,讓紅眼樹蛙感受大自然的雨水來刺激繁殖,果然產下1窩卵泡,並接續在今年9月和10月發生兩次大量繁殖,在只有2公3母的情況下,短短兩個月內共產下10窩卵泡、孵出數量多達200隻以上的蝌蚪。
紅眼樹蛙的繁殖行為是,當公蛙鳴叫聲成功吸引到雌蛙後就會進行抱接,產下的卵泡表層是透明的,因此很容易能透過卵泡來觀察蝌蚪的發育過程。卵泡通常產在水域上方葉背或是隱密的地點,當蝌蚪發育成熟後就會自己掉進水中。
箭毒蛙房的建置歷經了8個年頭,從剛開始一直拿不出亮眼的成績,到後來建立了箭毒蛙繁殖的SOP,再進一步簡化灑水、換水等較為繁瑣又必須每天執行的工作項目,利用簡易的水管和定時器將每個水缸改造成自動化換水設備後,保育員楊志平才有較多時間去擴充更多的養殖設備,照顧和繁殖更多的物種。箭毒蛙房也在楊志平的堅持下,甚至利用閒暇的時間自掏腰包,花多年的時間改造成現在「蛙咖啡」的風格,也成為園方接待國內外合作單位重要貴賓的示範場域,雖然箭毒蛙房位於後場並不開放給民眾參觀,但民眾還可以前往穿山甲館的迷你箭毒蛙房參觀喔!